非遗与动漫 跨越千年相见恨晚
中国动漫集团党委副书记周广明,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网络游戏音乐第一人、浣纱文化娱乐创始人罗晓音,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青年古筝演奏家、天籁筝乐团副团长陆晶,著名传统舞蹈明星、影视演员、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青年教师薛雅之等嘉宾,一起探索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非遗动漫化。
取材于非遗故事的优秀动漫:《哪吒》《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
周广明带来的演讲题目是“跨越千年的相遇”。他认为,一个是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一个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朝阳产业,二者融合是相见恨晚。
非遗与动漫融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周广明提到,非遗与动漫的融合是非遗普及传播、传承以及生产性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里看到非遗与动漫融合的一些形式,有图书、影视、文创产品,有各种日常的生产用品,可以看出来非遗与动漫融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非遗普及传播的角度来看,动漫产业与动漫产品和动漫市场为载体向受众传递非遗,据统计目前我国与动漫相关的人群已经达到了3.5亿,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青少年,这些人群都将成为非遗普及、传播的潜在人群。
“动漫产业是朝阳产业,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动漫产业产值1760亿元,约占GDP的0.2%。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其产值约占GDP的0.3%。所以按照这个来估算,中国的动漫产业至少还有将近1000亿元的成长空间。”
现场照片
非遗与动漫有哪些可以融合的点呢?周广明认为,非遗最根本的特点,是活态传承。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的生命在于生活,非遗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呈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非遗在很多方面都适合于动漫的融合。有很多非遗的项目本身就是动漫的雏形,比如皮影、剪纸、面具、壁画、年画等。而本身在动漫创造里就有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比如《葫芦兄弟》就是用剪纸动画的形式创作的。
他现场为大家播放了一段《长恨歌》皮影动画,这是皮影方式制作的作品,可见动漫和非遗有非常大的融合度。
“今年最火的动画电影《哪吒》,从动画上可以看出哪吒表现的形式和以往看到的哪吒有很大的区别。这个片子颠覆传统的故事思维,是这个片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故事思维上的一个改变,它在传统文化中的正义、父母之爱、友爱、不相信命运等这样的精神并没有改变,所以我想这个也是它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传递着传统的价值观、正能量。”周广明认为,非遗的故事是动漫创作的丰富素材,一些优秀的动漫作品都取材于非遗故事,除了《哪吒》,还有近两年口碑比较好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等几部优秀电影作品都取材于传统的故事。
非遗的语言、动作、舞蹈等都可以丰富动漫的表现形式,让动漫作品表现得更加丰富,比如《功夫熊猫》的武术,还有京剧的一些动作。在《哪吒》里还有一个亮点太乙真人的川普,这也是这部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方面。
动漫与非遗融合有助于非遗在当代土壤扎根
周广明还以两幅图为案例进行说明,一幅是端午节粽子用动漫形式进行呈现,让人们对端午节和粽子有更亲切的感觉。一幅是24节气的寒露,也是通过漫画的形式让更多少年儿童愿意了解24节气。用动漫来传承非遗,可以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社会氛围,从微观上引导受众对非遗的关注和认同,触发他们学习和传承实践的行为。如果用卡通形式对京剧进行呈现,可能就有更多小朋友愿意看这样的戏曲。
他还提到,前年比较火的《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讲述墨西哥的亡灵节,通过这样的一部动画片让这个节日成为全球一个著名的节日,现在很多人慕名到墨西哥体验亡灵节。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节日,用动漫来进行呈现,进行展示,进行传播,会让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更丰富。
动漫与非遗融合是非遗在动漫创作和动漫产业中的应用,是对非遗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的挖掘和再创作,有助于非遗在当代土壤扎根,非遗与动漫融合是非遗与动漫形成文化共生,在当代新环境下建立新的共生关系。
周广明认为,非遗中有丰富的美术元素和设计元素,如剪纸、年画、传统雕刻等民间美术类非遗能够以动漫化进行表达,民间的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等也能够通过造型、场景、动作等动漫美术设计中的运用而得到动漫语言的呈现。
非遗中的诸多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这些运动规律通常表现为非遗的艺术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央视的重要体现,比如说秧歌、京剧、无数武术、杂技等都有独特的动作体系,其鲜明的运动特征可以通过动漫创作,以动作设计的呈现进行表达,比如吸取里面的水袖,还有《功夫熊猫》里表演的杂技。
现场照片
最后,他还提到四大名著《西游记》等,还有《山海经》《聊斋》等传统非遗文学都是动漫创作很好的素材,也进行了比较多的动漫创作。
哪些动漫是直接由非遗创作出来的?
“2017年非遗和动漫恋爱、生子,走到这个阶段,深度融合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谈到几部直接把非遗作为主体内容作为创作的动漫作品。一个是《盘瓠与辛女传奇》,这个作品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芦溪县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为素材,也是全国第一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动漫连续剧,也是开创了先河。另外一部是《非遗特搜队》,是首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动漫短片,这是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导创制的16集短片,将中国南方最具特质和代表性,以及文化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项目,及每集3分钟的动画形式针对海派术、独角戏、巫女坊等进行生动的表达。故事的主线是讲述东方大学著名的民俗学者教授计划开展重大保护项目,召集各具特长的学者,比如说冷门知识白可树小欧、时尚达人小兰和高智能机器人菲菲,共同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第三部有代表性的非遗动漫电影作品《星际小蚂蚁之英雄蔡李佛》,传统的蔡李佛化身动漫英雄与动漫知名IP星际小蚂蚁合作,化解星际纷争,还插入了非遗元素。还有《良渚异闻庐之玉作师》,良渚文化题材的动漫作品,延伸了音乐、舞台剧、舞蹈等多种形式呈现,系列原创音乐由日本知名作曲家小林信一操刀。
非遗与动漫结合还有哪些不足?
蔡尚伟认为,目前来看非遗和动漫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有很多的探索,总的来说,有意识系统地推动非遗元素和动漫融合的作品,包括刚提到的《盘瓠与辛女》《非遗特搜队》《星际小蚂蚁蔡李佛》等,这样一些作品实际上在观众那里,在国际上影响力都还不太显著。反而是局部的植入非遗元素的动漫产品和以非遗技艺开发的周边产品还有一些影响力,包括《大鱼海棠》《狐妖小红娘》《从前有座灵剑山》等。非遗和动漫融合后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社会影响力上都有所不足。
他还结合成都情况进行了说明,成都有蜀绣、蜀锦、竹编等成都非遗五朵金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美食类非遗对成都而言是个亮点,例如郫县豆瓣传统制作的技艺、成都的糖画以水井坊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为代表的蒸馏酒制造技艺。
川剧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经典作品《请医》也改成动漫,在蔡尚伟看来,这个作品剧作本身语言俏皮,表演风趣,很好地代表了四川的麻辣文化,但从改编成动漫的效果来看,并不太理想,影响力并不大。还有《秋江》《火焰山》等好几个经典川剧代表做成动画版,在网上基本没有多少传播量,让人感到非常可惜,以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逛展|看气味电影,逛非遗动漫沉浸体验展
戴上VR眼镜就能体验如何造纸、印刷;通过气味装置,就能闻到24节气的独有味道……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迎来了周末人气最旺的时候,非遗博览园内人潮涌动,其中,“非遗动漫沉浸体验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展览通过“奇思遗想”“时间之书”“百戏人生”“身临其境”“匠心传承”“创遗市集”6个板块,多维度呈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跨界传播的新风貌。
在最有“科技范儿”的板块,“身临其境”展区引入“敦煌飞天”“四大发明”“非遗传统匠艺”3个非遗题材VR互动项目。记者在这里通过VR技术体验了一次造纸术,全景观看了非遗介绍及造纸技术细节,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界限,感受丰富历史和未来景象的完美体验。
此次非遗动漫沉浸体验展,以“跨越千年的相遇”为主题,立意于“非遗+动漫”的当代演绎,整合了现代艺术装置、互动投影技术、沉浸式VR体验、动漫文创的丰富内容,展陈面积500平方米,引入了蔚县剪纸大师级传承人周广的作品展出,以及由北京印刷学院水墨动画实验室、众多IP厂商和中国动漫集团自主开发的大批非遗题材动漫内容及文创产品。
在“奇思遗想”板块,环绕展区的大幅冰幕构建出了“无限镜像”的现代艺术装置空间,大量非遗作品、以非遗为元素设计的文创精品等陈列其间。参观者置身其中,犹如置身虚拟空间,穿越时空,连贯古今,感受“非遗+动漫”跨越千年的相遇。
在“时间之书”展区,观众能够通过气味装置闻到麦香、花香,以及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特有的味道。
策展人金铮介绍,见微知著,观候知节。由“二十四节气”展开的“时间之书”板块通过互动投影、墙体展示和“气味展览”等装置,带领观众体验历经千年检验的先民智慧,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在这个展区,观众能够通过气味装置闻到麦香、花香,以及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特有的味道,配合地面的投影装置,体验到春、夏、秋、冬的季节美。”
戴着VR眼镜正在观看气味电影《南丰先生》。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观影者能闻到剧中的宋代墨香、南丰蜜桔、宫廷御酒、梅花暗香等多种气味……
在“百戏人生”展区,伴随着舞台旁的锣鼓声,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正饶有兴致地观看屏幕上的戏曲。与普通戏曲不一样的是,此板块把动漫与传统戏曲文化相结合,形成“戏曲动漫”,传统戏剧精粹和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吸引了不少少年儿童的关注和喜爱。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编辑 彭疆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8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