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伽林威
警惕热爱,警惕理性
这几天,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的《小丑》正炙手可热,顺带着也为超级英雄电影长了回脸。
日前,迪士尼还宣布将携《复仇者联盟4》冲击明年的奥斯卡。
超级英雄电影似乎要在票房之外迎来口碑春天之时,由一句评论所引发的争论却正在不断发酵。
前些日子,76岁高龄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伦敦电影节上宣传他的新作《爱尔兰人》,一坐下来老马就谈起了漫威: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cinema),我们不应该被它入侵,电影院需要多放映叙事性电影。”
“电影院已经变成了游乐园。”
而早在10月初《帝国》杂志的访谈上,斯科塞斯就已经引发了一波争论,因为他将漫威电影比作主题公园:
“我试过”,导演被问到是否曾看过漫威电影时回答道,“但那不是电影。”他继续说:“讲真,尽管它们制作精良,演员们也在努力表演,但我能想到最接近它们的还是主题公园。它们不是那种能够传递情感和精神体验给观众的电影。”
听到这话的漫威粉们一下子沸腾了,有人直言:哪儿来的导演,敢在漫威宇宙撒野。
漫威迷先别急眼,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撒野”的导演是何许人也。
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塞斯,新好莱坞时代著名的“电影小子”之一,其他小子包括《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
1976年,斯科塞斯就凭借《出租车司机》拿下了戛纳金棕榈,随后又一一斩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威尼斯最佳导演等各大知名的奖项。
《出租车司机》(1976)
上世纪执导过《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等经典电影,千禧年后,不乏《纽约黑帮》《无间行者》《华尔街之狼》等杰作问世。
今年的《爱尔兰人》更是有了Netflix上亿美金的资本垂青,口碑依然强劲,有望冲奥。
《华尔街之狼》(2013)
本身作为意大利裔移民后代的斯科塞斯常常在电影主题中涉及纽约的意大利裔移民和帮派冲突,因深刻而极富现实性的文本探讨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
上世纪70年代,当卢卡斯开始拍《星球大战》,斯皮尔伯格开始拍《大白鲨》,新好莱坞的多数导演相继投身到传统好莱坞商业片制作时,斯科塞斯还在继续进行自己的电影社会学研究。
《愤怒的公牛》(1980)
总的来说,这个“撒野”的人就是至今仍存于世的、少数能够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地位的大导演之一。
所以,虽然有不少漫威系导演和演员都站出来回应,意图维护自家招牌,但大多数人都不敢直接得罪斯科塞斯,措辞礼貌而谨慎。
比如《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就说自己很受伤,作为老马的大粉丝,被偶像否定的滋味不好受,但还是会继续喜欢老马。
“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则表示,在电影院里上映的都是电影,但是很欣赏老马的观点,任何事情都需要不同的视角,我们关注到了核心问题才能继续向前。
其实斯科塞斯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怼超级英雄电影的导演。
《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早就说过不喜欢样板化的超级英雄电影。
彼得·杰克逊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也在去年的某次采访中呛声超级英雄片:“除了荷尔蒙爆棚,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泰坦尼克号》拍摄现场的卡梅隆
斯科塞斯的这次发言能够激起了这么大的水花,自然与他更为直接的轻蔑态度有关,也与他德高望重的咖位脱不了干系。
但是,其实了解斯科塞斯的人就会明白这种话由他说出来自有他的原因。
斯科塞斯这一代人出生于战后,成长于动荡的五六十年代。
在那个时代,全世界的电影都在吸收着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资产,美国理论家从法国引介的“作者论”被那一代的电影学子视为最新潮的理论,黑泽明和伯格曼被推崇为电影作者偶像。
法国新浪潮名作《筋疲力尽》(1960)
所以,对于浸润在艺术电影中成长起来,最后走向电影创作之路的的斯科塞斯而言,漫威电影这种侧重于依赖数字技术和特效手段、忽视主题探讨和人物塑造、缺乏风格化、毫无作者性的电影显然入不了眼。
另外,斯科塞斯现在是德高望重的咖位,这个辈分下做出这样的评价其实并非无理取闹。
就像经过数十年磨练的实力派老演员站出来说现在的偶像派流量小生没什么演技一样,不管你认不认同,都必须承认人家有这个底气和资历这么说。
毕竟,今年的爆款《小丑》本身就有着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两部大作的痕迹,名导的能力和地位妥妥的。
《喜剧之王》(1982)
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言论”并不能够和“正确”划上等号。
就“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这一点来看,斯科塞斯确实说得有些绝对了。
按照他的意思,只有那些“传递情感和精神体验”,以及具备“叙事性”的电影才是电影。
且不说漫威电影是否符合这两点,就影史地位显著的先锋实验电影,以及电影诞生初期梅里爱的舞台纪录片似乎都不能完全符合这两点要求,但谁能说它们不是电影?
超现实主义名作《一条安达鲁狗》(1929)
即便往深层去说,关于电影本体的理论研究一直都在不断地更迭和创造中,这也绝非仅仅是“情感传递”或者“叙事性”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
再者,其实后期的一些漫威电影已经不再只是基于幼稚价值观和刺激肾上腺素的纯粹爽片了。
《美国队长》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银河护卫队》系列、以及《黑豹》等都在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上越来越用心。
《美国队长》对战后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呈现,美队与神盾局在积极和消极自保上出现的内部价值观分歧,以及自由和安全的辩证思考。
《美国队长2》(2014)
《复仇者联盟》对现代法西斯主义的现实指涉,灭霸这一极端尼采主义者的形象远比以往为恶而恶的反派有力量得多。
《复仇者联盟4》(2019)
而钢铁侠游离于精致利己和献身精神之间的复杂人设,也早已超越了早期超级英雄片鲜明的善恶二元对立。
其实小罗伯特·唐尼说到点上了,我们应该用多样化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由此才能避免因为轻易的“是”或“不是”而陷入简单的价值判断。
唐尼还说:
“关于像漫威这样的超英电影对于整个电影艺术的影响有很多说法看法,如果认为这种电影就是冲击诋毁了电影艺术,就是‘麻烦问题’的存在,那我很愿意成为‘麻烦问题’中的一员。当你像头野兽一样横冲直撞闯进来,并且打破行业竞争,这就很厉害了。”
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或许仍然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对垒。
但其实,了解电影史的人都明白,电影从它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艺术与商业共同的产物。好莱坞的崛起本身就建筑于流水线一样的制片厂制度之上。
诚然,欧洲艺术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但好莱坞同样为我们生产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佳作,这些电影也会在影史上留下它们的名字。
导演对艺术的追求值得肯定,但这不代表商业片就应该被踢出电影的理想国。
漫威电影到底是不是电影,你说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