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华人用爱征服了好莱坞
又一年,奥斯卡尘埃落定。
相比往年,本届奥斯卡多了不少华人面孔。
两大奖,最佳纪录片与最佳动画短片,均有华裔入围,并最终捧杯。
其中——
而最佳动画短片,是它。
《包宝宝》
Bao
必须承认,《包宝宝》这奖,争议很大。
作为合家欢《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包宝宝》一问世,评论就两极分化。
一边海水。
一边火焰。
发生了什么?
故事从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华人妈妈说起。
只见她一撮,一揉,一卷,一蒸。
一个香软的包子就成了。
可惜,这份手艺,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孤芳自赏”。
看老公吃包子的动作——
胡吞海塞。
哪有一点美味可言。
只是日子久了,妈妈也习惯了。
这就是她的日常。
儿子忙成长,丈夫忙工作,每个普通的女人,人到中年,都这样被“孤独”死死钳住。
但。
这天,当妈妈依然想像往常一样,面无表情地往嘴里塞进最后一个包子时……
哇~哇~哇~
包子突然叫出了声!
接着,还长出了人形!
手捧着这小小的、软软的包子,妈妈突然,找到了久违的被依赖感。
怕它受惊,怕它受伤,怕它受骗……
她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包子身上。
走到哪,包子就跟到哪。
包子走到哪,她也跟到哪。
一片其乐融融。
这份快乐体现在色彩上。
有包子前VS有包子后。
但。
像所有亲密关系一样,当两个人长时间地走得太近,一定有一方先感觉到窒息。
随着包子的成长,它的自由意志开始觉醒。
它发现——
妈妈的过度保护,其实是一种束缚。
它想逃。
但越逃,妈妈追得越紧。
终于有一天。
包子回家,不是一个人。
与它同行的那个女人炫耀式地亮出无名指上的戒指。
妈妈呆住了。
她怎么可能接受“儿子再次离家出走”。
故事在第5分钟又发生了反转。
情急之下的妈妈竟然……
妈妈出人意外的动作,有人说是丑化的中国式母子关系,但也有人承认,这就是当代东亚文化母子关系的现实写照。
与西方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不同,东亚文化里的父母与子女,更强调一种无边界的共生关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甚至于父母,可以为了下一代,牺牲自己。
但,这种无底线奉献的爱,往往也带着严苛的控制欲。
一句常常被念叨的话不就是——
为了你,爸爸妈妈都这样了,你还那样。
这位皮克斯史上首位华裔女导演,祖籍四川绵阳,移民多伦多,小时候,爸爸经常在外工作,她和妈妈相依为命。
在异乡,人生地不熟,所以,妈妈也像短片里一样,把她看紧紧。
吃饭、上班、旅游,曾经任何事我和妈妈都一起做。所以当我开始长大成人,妈妈很难放手。
即使长大成人,妈妈的呵护,依然无微不至。
一到家就调高暖气,用被子毛拖鞋为她保暖,明明已经热到脸泛红晕,还是不得动弹。
问题是。
过度极致的爱,本质上就是暴力。
就像妈妈有时会抱着她说:“我真希望能把你变回小宝宝塞回我肚子里,这样我就能知道你一直在哪里了。”
这很甜蜜,但也有点毛骨悚然。就像你看到一个可爱的婴儿或是其他什么,它其实会唤醒一些暴力的东西,比如,“太可爱了,我想吃了它”。
石之予如是说。
但,石之予拍《包妈妈》,并不是为了控诉。
相反,她更在意的是和解。
石之予原本给短片写的结局,并不是现在这版。
另一个是,妈妈吃下包子以后崩溃住院,醒来前儿子才终于来到了床前。
但石之予最后还是选择了较为温馨的这一版。
如果你留心,你会发现,整部《包宝宝》,没有一句台词。
这是石之予有意为之。
因为在邀请妈妈担当文化顾问,观察和跟随妈妈制作包子的过程中,石之予渐渐理解妈妈的爱。
就跟她制造的食物一样,妈妈的爱,真心但沉默。
因为不会说,不敢说,不忍说。
所以当爱时,只能通过单一、重复的关心去表达。
也因为不会说,不敢说,不忍说。
所以当怕时,也只能通过强烈、偏激的占有去逃避。
结局,往往两败俱伤。
如何解开这种爱的死结?
《包宝宝》是石之予的第一步。
看完《包宝宝》的我们, 也可以主动走出这一步。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39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