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经典动画电影:回顾《玩具总动员》系列,胡迪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自己
在这个特殊时期,足不出户将系列电影重新看一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这篇文章,就将4部《玩具总动员》中的主人公胡迪重新梳理一遍,也许看完你会发现,如题所说:他最终选择离去,其实早已命中注定。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浅析皮克斯经典不断的原因,在其中提到了”乔帮主”乔布斯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在《玩具总动员》公开上映前一年,也就是1994年,乔布斯在一场会议上向皮克斯所有同事提出一个问题:
“谁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
当所有人都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一个又一个人名的时候,乔布斯却说:
“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说故事的人’。”
乔帮主深信:一个会说故事、能说好故事的人可以给整个时代带来影响,并左右时代中人的价值观等头脑、内心深处的东西。
但从现实中获取灵感的《玩具总动员》自上映以来,多种解读接踵而至,有些甚至上升到肤色和种族的高度。但请相信,这些都不是皮克斯想表达的东西,他们最看重也最在意的,永远是可以跨越时间和一切鸿沟的价值和意义。
就像《寻梦环游记》中所阐述的那样:
死亡不是最后的结局,被人遗忘才是。
而深入观察和剖析后会发现,皮克斯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提炼出很高又很接地气的普世价值。而《玩具总动员》作为皮克斯的金字招牌,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皮克斯的心路发展历程。
接下来就请随我一起回顾《玩具总动员》四部曲,从胡迪的心态变化和选择取向,也许可以一窥究竟。
《玩具总动员1》:从巴斯光年的身上”寻找自己”
开场不久,巴斯光年的出现就正好撞上了了所有玩具的担心:当主人有了新玩具,旧玩具就会受到冷落。而胡迪作为玩具中最受宠的那个,”自然”就承担起将这个外来客驱逐出去的”重任”。而实际上,最害怕受到威胁的人恰恰是胡迪自己。
可因为巴斯光年的”傻里傻气”和对自己来自外太空的深信不疑,不仅逐渐取得其他小伙伴的接纳,连主人安迪也抱着巴斯光年一起睡觉。
这时候的胡迪就像那些一直被所有人追捧的明星一样,突然狠狠摔落在地——第一反应就是:错的是取代自己位置的人。但实际上,且不说安迪很可能只是短暂的新鲜感,就算他从此移情于巴斯光年,也不是玩具的错不是吗?
但胡迪一直以来对自己认知和肯定都来自主人,也来自其他小伙伴,所以他不能忍受巴斯光年的出现,继而设计将他弄出窗外,并被一个喜欢虐待玩具的孩子捡到。在那之后,胡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解救巴斯光年于水火之中。不仅如此,当巴斯光年看见真相并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后,胡迪还反过来安慰他:
“你知道吗?你很酷,所有玩具都想变成你这样。”
在巴斯光年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胡迪对他嫉妒、使坏;
在巴斯光年意识到自己普通的时候,胡迪安慰他,说他很酷。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普通且并不特殊的人,不止巴斯光年,还有胡迪。可这个阶段的胡迪,还是在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很难,但值得一试。
《玩具总动员2》:从安迪的身上”寻找自己”
到了这一部,安迪第一次表现出对胡迪的厌恶——因为他坏掉了。可胡迪的价值却被大反派发现并将其偷走。也正是在那里,胡迪遇到一众《胡迪牛仔秀》的衍生品——女牛仔杰茜、小马红心、矿工彼得。
但和胡迪”被偷走”不同的是,杰茜是”被捐赠”。因为她的主人长大了,不再需要玩具,转而喜欢CD。这一幕回忆也承包了本集大多泪点。
后来巴斯光年就带领小伙伴们对胡迪展开了”营救行动”,并将一众新朋友也一起带回了家。
在这一部《玩具总动员》中,主人安迪的戏份很少,那为什么说胡迪是从安迪的身上”寻找自己”呢?
因为在电影后半段,胡迪已经对自己的去留产生了动摇,仅仅因为坏蛋说:
“你真以为安迪会带你一起上大学、度蜜月吗?安迪会长大,你无法阻止。”
“做一个玩具,早晚会坏、会被主人抛弃,还不如去博物馆,被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儿参观。”
由此可以看出,原本胡迪的价值体现全系在主人安迪一个人的身上,只不过第一部是通过巴斯光年反映出来,第二部是通过反派勾勒的画面反映出来——安迪的态度,是胡迪生命的全部意义。
有人说,胡迪产生动摇是因为知道自己很稀有。但其实是否稀有,全凭人类一句话或形成的共同认知,而不是胡迪本身所具备的天然价值。
真正动摇胡迪的,是自己一直被喜爱、被需要这件事——看起来要离开安迪才能实现。
等到巴斯光年一席肺腑之言后,胡迪也终于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玩具真正的意义就是陪伴主人长大,并见证这段生命的每一刻。
从被喜爱,到被需要(虽然颇有”自以为”的成分在里面),至此胡迪的”寻找自己”一直是从别人身上反弹回来——通过不同的事件和矛盾。
摒弃自己的优越性,也很难。但所有的”优越”都是相对存在的,更多是被外界赋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玩具总动员3》:从”变化”中”寻找自己”
看过这一部的人应该还记得,邦妮这个新主人是胡迪自己选择的。原因就是在相处的过程中,胡迪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好相处。
其实从这一部开始,胡迪的”自主性”和”主权意识”就已经有觉醒的迹象。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三部结束8年后第四部宣布上映,很多老粉不觉得意外的原因之一——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讲下去。
而在安迪开车将这些玩具打包送到邦妮家后,当邦妮想拿胡迪的时候,安迪下意识地将手缩了回去。这细腻的一幕让所有观众即刻明白——安迪没有抛弃玩具,只是将它们托付给别人而已。而”托付”这一隐性的交接仪式,也为第四部胡迪的”老父亲”心理埋下了伏笔。
而这段小标题所谓的”在变化中寻找自己”是指:胡迪在接二连三的动荡中学会了给自己做主,从一个任人摆布、唯主人是从的玩具,变成一个会为自己、为所有其他小伙伴筹谋的”人”。
也是从这一部开始,皮克斯在动画中展现的现实和人性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对立——恩将仇报的抱抱熊、幼儿园玩具的阶级制度、以及唯命是从的无脑猴子。这样的童话更接近成人的世界,也直观地向小朋友们展示出真实世界的多面性。
而在这个”好坏不会写在脸上”的世界中,在一个又一个措手不及的变化中,真正的自己也会主动、被动地呈现出来——正是安迪的离去,让胡迪找到了”一半的自我”。也让他明白:玩具也有选择的权利。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是在事情变化中不断改变着思想和选择,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真正的自我。也许一开始的胡迪就是个思想单纯的玩具,但到了这一部,他和所有看着他长大的观众一样,成长了、进步了、变化了,并逐渐发展出完整多变的人格。
也正是由于皮克斯在讲故事中,为人物的心理和出场人物的命运埋下各种伏笔,以至于当《玩具总动员》面世后,开始的分数直飚9.2,最终也定格在8.5——确实严丝合缝、合乎逻辑,也称得上乔帮主说的”好故事”。
《玩具总动员4》:接受一切反弹和回馈,真正”接受自己”
第四部中最大的反弹就是”叉叉”的出现和邦妮的移情别恋。而这一部的关键词,其实在无形中已经从”变化”转换为”孤独”:
- 被冷落在柜子里的玩具们,是孤独的;
- 被主人抛弃的玩具们,也是孤独的;
- 因为缺陷一直不得宠的玩具,是孤独的;
- 就连突然受宠的”叉叉”,也早已也更习惯孤独。
这其实是皮克斯在向那些伴随《玩具总动员》长大的”孩子”们传递一个暗语:只有学会面对孤独,并与其和解,才会真正长大,并认识真正的自己。
而在胡迪和牧羊女的宝贝吵架时,一个”lost”被诠释出两种含义。
- 胡迪说宝贝是lost toy,指她被主人抛弃;
- 宝贝让胡迪思考他自己是否lost,是在问他的内心是否迷失。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敢于面对真正的自己,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而胡迪正是在声音盒交出去的一刻,完成了对安迪的告别,也完成了对作为人类玩具的那个曾经自己的告别。
在这一部中的胡迪,除了一开始一意孤行要陪伴邦妮上幼儿园外,其余部分的选择都没有像从前一样”拧巴到底”,这也是胡迪内心那根名为”玩具使命”的弦逐渐松懈的象征。
而”叉叉”的出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将属于玩具的故事带回到第一部——突然且外来的专宠之下,其他玩具岌岌可危的命运。
对于孩子来说,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
这一次的胡迪不再和孩子的本能抗争,而是选择为自己寻找新的可能。
这一次的胡迪,终于不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只是在变化中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冷静地对话——像极了长大后的我们。
写在最后:我们终其一生,只需跟一个人和解,也只能对一个人负责——自己
《玩具总动员4》也许是一个结束,但也有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可即便再开新篇,也是胡迪续写的人生——再没有别人能左右的命运。也或者,故事会从其他人物的视角重新来过。
但无论如何,皮克斯不会让人失望就对了。皮克斯的剧本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乔布斯留给这家公司的思路和情怀基础好。而纵观乔帮主的一生,他很少妥协,只对自己负责。
《玩具总动员》用25年的时间诠释了同样的道理——弄清楚自己、对自己负责,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大概也是唯一能做到的事情。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5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