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经典动画电影:为何《玩具总动员》系列拍到第四部依旧能给观众带来那么的惊喜?

一个经典的系列电影决定拍第四部,这是件极危险的事,更何况是一部动画片。

时隔9年,我又坐在电影院里看《玩具总动员》了。那是个特别的观影场,在场的很多观众都是95后,00后,甚至是10后。也就是说,在第一部《玩具总动员》上映的1995年,很多人还没出生。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玩具总动员》剧照

1995年,现在评述起来,那的确是改变动画电影史的一年。那一年,史蒂夫·乔布斯还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老板(也是在同一年,他作为大救星被请回了苹果公司)。那会儿,他的作风和后来在苹果时一模一样,完美主义,钻牛角尖,死磕技术。

《玩具总动员》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3D动画长片,电影以1.9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当年的全美票房冠军,也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当年,奥斯卡甚至还没有设立最佳动画长片奖,但因为《玩具总动员》实在太过优秀,评委们不好意思装作看不见,只好把“最佳原创剧本”奖颁给了这部动画片,还硬凹了一个“特别成就奖”给导演约翰·拉塞特。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电影院里,《玩具总动员4》刚刚开场就是一轮回忆杀。24年前,安迪和玩具们一起疯闹的画面出现在大银幕上,那些为观众献上了三部故事的玩具们陪安迪经历了初入校园时的彷徨,经历了和妹妹的相爱相杀,见证了他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受委屈,每一次哭泣。也在安迪长成大小伙子进入大学前,被他安置在阁楼,成为被小主人封存的童年记忆。最后,电影镜头落在牛仔警长胡迪的右鞋底上,“Bonnie”,歪歪扭扭的字迹证明,胡迪和他的玩具朋友们有了新主人——邦妮,安迪的女儿。

《玩具总动员》在技术上和动画理念上的创新开启了动画电影的新时代,但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那些小观众来说,牛仔警长胡迪和巴斯光年不仅陪伴电影里的小男主安迪长大,它还陪伴了大银幕前的几代人。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玩具总动员4》剧照

很多电影院里的80后观众是抱着自己的胡迪或者巴斯光年看完电影的,坐在他们身边的或许就是他们的“邦妮”。曾经,他们看《玩具总动员》时带入的是安迪的角色,和巴斯光年、和胡迪是好兄弟。如今,这些中年人看起《玩具总动员4》,自动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已经成为“老父亲”,每天为邦妮操碎心的胡迪。《玩具总动员4》最贴心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热烈地只是拥抱和讨好当下的00后、10后,它还是温情满满,照顾到了80、90后这些“老父亲”“老母亲”的心。

这个在电影中找自己的游戏,《玩具总动员》和观众一起玩了24年。一开始,它就和大小观众们立了个规矩,建立了这系列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每个玩具都拥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使命和人生意义,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长。在《玩具总动员》的世界里,玩具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在人面前,他们只是功能性的玩具,但人不在时,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人物关系。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前三部《玩具总动员》的故事都建立在这个设定的基础之上。1995年,安迪刚刚六岁,玩具就是他的全世界。穿长靴、戴牛仔帽、腰上挎枪的警长胡迪是安迪最早的玩具。后来,巴斯光年来了,成为新宠。胡迪心生嫉妒,开始和愣头青巴斯光年争夺安迪的爱。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玩具总动员4》里有个新角色“叉叉”,看到他,老粉丝们很容易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巴斯光年。“叉叉”是邦妮在幼儿园里亲手做的小玩具,用的是废弃的叉子和小零件。他总觉得自己是垃圾,对垃圾桶这东西有种抗拒不了的爱。像极了当时初来乍到的巴斯光年,他总觉得自己是星际领袖,有拯救地球的使命,胡迪废了老大劲儿,才帮叉叉和巴斯光年认识到,自己作为玩具的使命。

胡迪和巴斯光年最初的争宠模式几乎就是“玩具总动员”系列前三部电影的故事内核。每个玩具内心都有种使命,和因此而生的不安全感,他们都渴望得到主人的爱,怕被主人遗弃,被遗弃后开始心生仇恨。

玩具和孩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孩子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果再往大了说,也隐喻了某种权力机制。这向来是好莱坞动画片厉害的地方,不同年龄段的人能从眼前的动画片中看到不同层面的问题,傻乐呵没问题,严肃思考也有介质。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从大多数人能被带入的视角来看,那些爱恨交织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在教给孩子与大人们一个人生道理,每个人,每个玩具都只能陪伴你走一段路,所有的爱也都有期限。爱与告别是一生中不得不经历的,爱时且爱且珍惜,告别时,最好彼此温柔以待。

在看《玩具总动员4》之前,很难想象电影能做出什么超越前三部的故事设定,以为不过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告别”和“成长”这件事讲得更深入。

但事实证明,这个最经典的动画系列电影永远会让你惊喜。

最大的惊喜之处在于,《玩具总动员4》尝试探讨和质疑前三部的核心主题:玩具的意义仅仅是陪伴孩子,得到他们的爱吗?玩具更忠于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没错,玩具们又要教你做人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依附于某种爱、某个人,在等待中度过一生,还是走出安全区域,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忠于内心的更自由自在的人生,交付一份更博大的爱。

这一次,安迪不再是玩具们的精神寄托,这个当年的六岁小男孩已经长成了个发福的,肚子渐圆的中年男人。在《欢乐总动员3》之后,他读大学,结婚、生子,有了女儿邦妮。邦妮拥有了安迪少年时那些玩具,但二十多年之后,它们已经过时,变旧。连胡迪的身上都有了一生中第一个灰团,那是衰老和被冷落的证据。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电影里的“老父亲”不是中年安迪,而是被遗忘在储藏柜里的胡迪。虽然不能继续陪伴“他的女孩”邦妮,但他依然执着于做那个背后默默付出,默默保护的人,这成了他的新使命。这也是为什么他极力维护叉叉,即便牺牲自己它的“声音”也要从对手手中夺回叉叉的原因。

这种心态像极了今天的很多父亲、母亲,被孩子忽视之后,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所有关注点依然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过度反应,过度袒护,即便已经不再能做什么,哪怕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只博得孩子一笑,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胡迪的坚持当然动人,但在《玩具总动员4》中,真正的主角和打破这系列电影固有价值观的是在前几部中存在感很弱的牧羊女。

电影一开场,牧羊女和她那头三个脑袋的羊在《玩具总动员3》中的消失得以解密。他们被安迪的妈妈送走,在几个小朋友手中停留、被遗弃之后,作为台灯灯座一部分的她和台灯一起被送进了古董店。在古董店里等待了几年,身上布满灰球,牧羊女觉得,自己再也等不来需要她的那个孩子了。与其站在橱窗里,望着窗外热闹的游乐场,她不如去流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成为一个没有主人的为自己而活的玩具。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no lost toy”,这里或许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没有主人,就再也不会被抛弃。另一层则更接近一个个体的觉醒,她不再依赖于任何人,再也不会迷失自我。

《玩具总动员4》里牧羊女的形象很符合最近几年好莱坞热衷的“女英雄”形象。她脱掉了自己牧羊女服装,穿上塑身衣,披上了披风。原本光华的胳膊也伤痕累累,但她毫不在意,把断臂当成值得炫耀的经历。她不属于任何主人,和一堆在路上遇到的好朋友到处流浪。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和胡迪重逢,共同经历艰险之后,她依然不愿意回到曾经的安迪的家,依然转过头,继续自己的流浪生活。在和曾经的伙伴们一起解救新宠叉叉的过程中,牧羊女还影响了胡迪。他终于对邦妮放手,打算离开自己陪伴了二十多年的安迪,和牧羊女一起去流浪,成为独立的,为自己而活的玩具。

为什么《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除了故事和价值观,导演乔什·库雷还给这一系列带来了些更风格化的东西。在古董店段落里,《灵》的音乐响起,盖比娃娃和“四胞胎”娃娃对胡迪紧追不舍,这场景也与《灵》中的酒店追逐戏在氛围和场景上很类似。这是乔什·库雷对偶像库布里克的一次致敬。

《玩具总动员4》的意义不止如此,牧羊女不仅为这一系列带来了新的价值观,还把它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未来,“玩具总动员”系列可以不在围绕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种付出爱、捍卫爱、索取爱的故事模式,它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故事层面上将有更大的可能性。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5332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