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冬季》票房破亿,口碑两极化,遭吐槽,网友:如坐针毡
有人曾经说过一条,“烂片”的标准之一:
———— 通常拿歌名来做片名的作品,十之八九都是烂片。
在我的记忆中,“躲”过这个标准的作品,好像就只有黎明、张曼玉的《甜蜜蜜》。
其实我本人,一直都不太相信这个标准,但当我看完《大约在冬季》后。
“恩,真香”!
这部作品,时长两个多点小时,但以它的质量来说,完全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纵观全片,画面所含的信息量少之又少,完全都不像是一部,电影作品,反而更像是一部电视剧。
但在这里,我希望影视团队,千万不要再生出,改编电视剧的想法,毕竟短短两个小时都让我“如坐针毡”,更何况二三十集的电视剧,那是有多折磨人!
当看完本部作品后,我特别想问一下导演:
“过度的消费,并且还降级就算了,现在就连一部“狗血”的爱情故事都这么“水”了吗?现在的爱情都这么“脆弱”了么”?
这是部讲述的是,一对相爱的俊男靓女,在历经二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后,最终依旧没有在一起的故事。
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乍得一听,感觉还是挺虐心的,这是一个他们各自的儿女,都可以“打酱油”的年纪。
但作品的本身,在情节设计上,出现了很大的“失误”,使得这种魂牵梦萦、爱而不得的悲剧,完全没有“激发”出来,反而多了几分“滑稽”。
阻碍
“阻碍”一般是悲剧爱情故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往往就是男女主最终不能在一起的“导火线”。
比如韩剧中,最常见的“阻碍”就是「韩剧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
阻碍设置的“难”与“易”,将直接影响到,观众们的观感体验。如果设置过于“简易”,这将成为,不能让观众信服的“阻碍”,男女主最终没能在一起?也很容易,让观众们对他们的这份爱情,报以怀疑的态度。
而本部作品的“阻碍”是什么?——男主角:“父亲瘫痪了”,“生意合伙人携款潜逃了”,这是分手的主要理由吗?这跟分手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除此之外,另外的“阻碍”来自于女配角的满口谎言与自私自利。——“我是他的爱人,他在洗澡”“我怀了你的孩子”。在现在这个时代,还会出现这种浅薄、为恶而恶的人设,一众团队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对于这类人设,“要求”不能稍稍的高一点吗?
经典的作品我们就不提了,毕竟有点欺负人。鉴于本部作品的“底子”,就是一部常规爱情剧。同比相同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看它们的“爱情阻碍”是什么?
《致青春》中是辜负,《山楂树》中是疾病,《同桌的你》中是现实贫穷,《左耳》中是去世,就算和饶雪漫其他的作品相比,本部作品的“阻碍”也是显得格外的“水”。
情节
抛开爱情路上“阻碍”的“难、易”问题,在本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上,也是让人捉摸不透人。
在常规爱情电影中,一般常见的故事情节套路是:
出现阻碍——试图解决——解决无果—— 无奈分开。
但本部作品,却是不按常理出牌,它的套路却是:
出现阻碍—— 无奈分开。
爱情片中,最吸引人的看点就是,男女主人公们为了爱情,与“阻碍”做抗争。在看着他们跟“阻碍”抗争的“动作”时,大多数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被牵动,从而引发共鸣,甚至会为他们的“困境”悬心,也希望着他们最终能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可以跟主人公一样,深深的体会到这份爱情的笃定。
但在本部作品当中,我看到的却是:除了结尾的一点部分,片中的人物没有丝毫的抗争感,只会默然接受。
全片都在大肆的“渲染”,两人“自始至终”都深爱着彼此。
但两人在对面深刻爱情的“阻碍”时,却争都不争,这让观众们怎么相信两人爱情的坚贞?
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眼看着就要实现了、有结果了,突然却被一个浪打回起点的心理落差,观众们就感受不到,男女主人公那种,无奈分开的悲恸。
人物
除了作品的情节,在电影人物的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我看见很多人评论说,男主人公就是个“渣男”(ps都是女生吧?哈哈哈)。事实上,要求一段爱情过程中,不管是恋爱前,恋爱中或者分开后,这个过程中的双方,都“洁白无瑕”、三观超合,其实并不符合现实。
同时也会消弭,作品人物本身的一个“立体”程度。人物的问题本身,不在于男主人公的“渣”,而是表现在:
修饰这个人物的缺点同时,却没能堆砌出让女主沦陷的理由。
在男主人公的身上,我没看到,能够让女主沦陷的理由。
女主人公,是因为什么爱上他的?是因为钱吗?还是演唱会的票?又或是BB机?
都不是,首先,她是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其次这怎么说,也是部“浪漫爱情故事”,角色本身和故事的设定都不允许是这个原因。
就因为他是摄影师,说:
“有些人见三百次也没用,有些人见三次就足够了”?
一般的小女生可能会被迷得无法自拔,但女主人公可是北师大的才女啊,又是杂志社的编辑,怎么说也算是个S及的文艺青年吧!居然被这种如同百度上,复制粘贴下来的土味情话所撩到……
难道她的学历是假的吗?
因为脸吗?但这个缘由,真的不具说服力啊。
先不说,他和女主两人之间的年龄悬差,单看他撩妹的熟练度,搞暧昧时的“进退把控”,人物本身隐藏的“降维打击”,都赋予了男主这个人物浓厚的“油腻”形象。
以至于,当女主跟闺蜜讲到,“我跟他和好时”。我脑海的画面却是:闺蜜直接给了她一耳光,向她吼到“醒醒吧,他哪里好了?他可是结过婚有孩子的人啊!”
电影作品中,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出他的“好”,也没有解释出他是为何让女主“沦陷”的,女主为何这么爱他?但这个解释,却是爱情故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许电影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个“失误”。
所以在电影中,引用了一段昆曲的台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反而暴露了这个问题的所在,编导仿佛在说:“我确实编不圆了,我就明说吧,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
选角
以上的三大硬伤,就算是演技再好的演员,也拯救不了这部作品。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部作品也蛮可惜的,作品中有金马影后马思纯,还有金马女配文淇的加盟。两位如此有实力的青年演员,却只获得5.3分,怪也只能怪“选材不佳”,与演技无关。
文淇在电影中饰演的是马思纯的女儿,就外表来说,他俩真的没“母女感”。
怎么看,怎么不自然,如果马思纯在后面把妆,画得“饱经风霜”一些,我想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而马思纯跟角色不符的地方,不单只有这些。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高等知识分子,先在杂志社做编辑,后来又做过主持人。
但马思纯的形象,既不像个一身书卷气的编辑,也不像个灵活精神得主持人。老师或者是一位播音员,我想更贴切一点。
另一方面,文淇这位小姑娘的,眉眼气场是真是强,这是优势但放在本部作品恰恰相反,本部作品中的文淇,丝毫没有作为女孩的柔弱感,即使作品中她比搭戏的男生还稍小几岁,可你晃眼看上去,就知道,这个“妹妹”才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
这个问题与演技无关,这就是一个演员的外形限制,就好比你让星爷去饰演一位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计春华饰演一位无厘头角色,也许就没有那种味道。
因为,一个演员的脸,就是她的故事。
总结一下,本部作品讲述的就是:
一个渣男,玩弄学生妹的感情,同时又享受着未婚妻的爱意,并且义正言辞地说:“我是有苦衷的。”
一个傻女孩,工作风生水起,就因渣男的一句话,放弃了所有逻辑和思考,且又一直享受着身边痴情人的照料,最终让老实人接盘的故事。
说了这么多缺点,本部作品也不是没有优点,如果把本部作品当做是一部“如何鉴定渣男骚操作”的教学指导来看的话,《大约在冬季》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南作用。
最后,看着一些稍有实力的新生代演员在烂片里打转,实在是让人难受。
不想看烂片,但又想支持这些新生代演员,也太难了吧!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