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腿劈开好莱坞,除了她还有谁
Sir先道个歉。
之前11月片单,Sir的直男铁手一抖,没攥稳笔,捅出了这么一句:
“(电影)场面、动作,是女孩的催眠药。”
果然——
不开玩笑。
Sir接受批评,并耐心反省。
大爽片,凭什么只能是男性专供?
这不。
趁着一部经典美人IP再度归来,本来不抱期待的Sir,还是选择第一时间去验货。
有惊喜——
《霹雳娇娃》
Charlie’s Angels
一个IP怕不怕老?
好的一面,“经典”:
一次次地占据CCTV6佳片有约,让刺激、香艳、搞笑,构成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糟的一面,“过时”:
当“霹雳”和“娇娃”这对名词,都已经归属20世纪的怀旧情结。
让几十年前老配方再次奏效?
对于《霹雳娇娃》,难度更大。
它曾经走红,是依附于彼时的大众口味:女性猎奇、美艳、夸张;
如今,要与现代审美赛跑。
看片之前,Sir本来就没抱什么期待,看看颜值品品场面就好。
没想到的是,阔别十六年再度回归。
这三位新任“坏女孩”,给出了超出Sir预期的答案——
坏女孩们回来了。
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
一个字,新。
一言蔽之,新版《霹雳娇娃》是一部及格线上的爆米花爽片。
时尚动作喜剧,类型化优缺点都明显。
逻辑?该忽略就忽略吧……
剧情?你就当闹着玩吧……
两次勉强的反转撑起了编剧为数不多的尊严。
剩下的,可以放心——
美人养眼、人设鲜明,该有的场面戏,追击、潜入、对峙、决斗,中规中距,轮番上演。
但作为老IP的延续,它依然保有另辟蹊径的热诚。
老派“特工电影”是什么路数?
三板斧——
动作、危机、情节反转。
三种元素凑齐,顶流明星出镜,做足有趣有料,然后安心数票房。
——对,Sir说的是30年前。
现在呢?
娱乐需求早已通货膨胀。
“特工”不好混了……
立得住IP,都得靠独门武功傍身。
先是《007》走起深沉文艺范,《谍影重重》主打紧张刺激的硬核悬疑,《王牌特工》用创意解构老派经典,还有《疾速特攻》,用“枪斗术”杀出一场因狗引发的血案……
一帮妖魔鬼怪中,《霹雳娇娃》凭什么立山头?
金字招牌没变:“坏”女孩收拾臭男人。
千万别聊什么“政治正确”,这设定本身就让人去油解腻、舒筋活血。
勾拳,飞脚,头槌,十八般兵器挨个招呼。
还少不了猛攻下三路,数脚连踩,直接让Sir在电影院感受到4D体验的生理痛觉……
但你别误会。
并不是因为女打男看着就爽。
而是,在男性更具优势的肉体对抗中。
女孩砸碎的,是自以为是的偏见和傲慢。
来,先认识一下坏女孩2.0——
战斗主力,简,埃拉·巴林斯卡饰演。
新人演员,惊艳坏了。
实际身高1米78的超模身材,完美腰身比在大银幕上目测1米88,腿长接近肉叔身高。
静时,不苟言笑,以眼杀人
动时,一身好钢全用在了枪口上。
精通枪械、搏击,三人组中绝对的“武力担当”,负责正面对抗。
别看一身超模骨架。
拼起命来,就是12头身的美国队长。
特种武器,萨拜娜,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
小K出场,C位坐稳。
继承老版电影中“芭比娃娃换装秀”的设定,成为全队成员的秘密武器。
表面上:潜伏、卧底、渗透……
实际上:就为变着花样美你一脸。
时而鬼马神经,时而阳光运动,当然更少不了金发尤物,性感在线。
光美就够了?
一旦“翻脸”,真人露相,人设简直令Sir大跌眼镜。
可爱小绵羊?酷帅铁T?
假的。
真实情况——太。不。酷。了。
干起仗来像疯子、聊起天来话最多、看见美女最走不动道……
哪有大女主?
就是“臭弟弟”!
好似去油降噪后的“加强版大张伟”,可爱有趣男女通吃。
天使三号,艾琳娜,《阿拉丁》里的茉莉公主,奈奥米出演。
主要任务:菜鸟……
刚刚加入队伍,学艺不精,手段不高,傻得可爱那种。
但Sir必须强调,这个位置不仅仅是出糗、提供笑料那么简单,更是为普通观众提供“代入感”。
《霹雳娇娃》当然不是顶级特工片。
但在今天这个套路趋于同质的市场,它能开辟出既符合系列语境,又新鲜有趣的人设组合。
这份诚意,Sir收下了。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部分。
之于《霹雳娇娃》系列,之于当下电影市场,最难平衡的话题。
女性意识。
对于这一点,新版可以说是彻底洗牌。
让《霹雳娇娃》与同类电影区别开的,是人。
系列曾经的固定格式:
又美,又飒,又百变。
无论美起来,还是打起来,三位主角步调整齐划一,女孩们的力量在于团结。
团结的意义,便是斗争。
而新版的三个天使,画风迥异,分工明确。
实际上,恰恰来自导演的意图——
我只想在电影中以更加真实的方式表现出女性力量、并强调女性之间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由此来引导女性观众看到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性”。
人的可能性从哪里开拓?
——人与“世界”的碰撞。
世界观,是新作的第二层革新。
原作设定去繁从简,女主们与世界的连接只有一台扬声器。
她们隶属“汤森德事务所”。
一个从不露面的老板查理,通过中间人博斯利,向三位“天使”美女指派任务,完成委托人的诉求。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一台扬声器,和那句“早安,查理”,是全系列的经典标志。
而新版,该保留的经典,自然保留。
大胆革新的是。
从一个三人组成的“汤森德事务所”,进化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女性特工组织。
仔细看,背景上的屏幕——
是各个分舵的“中间人”博斯利。
其中,两个重要的“博斯利”,就包括了“X教授”帕特里克·斯图尔特,和今年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饰演“葛老”的杰曼·翰苏。
一个类似《疾速特攻》中“全民杀手”的设定:
你周围的每一个女孩,都可能是等待使命唤醒的“天使”。
寓意,更加笃定:
每个女孩,都该是一名等待唤醒的“天使”。
女性题材不必遮掩。
但《霹雳娇娃》非但不去制造性别冲突,也没有指手画脚地教育女孩:你要怎样,你该怎样。
启发,其实很简单。
电影开场,便已借小K之口,一句话点题:
我觉得女人可以做任何事
这句话听起来,的确像虚无缥缈的鸡汤。
但如果了解女性电影的历史,你不会这么说。
上世纪70年代。
女权运动发展的关键时间段。
ABC电视台推出一部女性主打的电视剧,打破男性统治的娱乐市场。
《霹雳娇娃》前身,《查理的天使》。
20多年后,《霹雳娇娃》横空出世。
我们最深的印象,还是来自2000年、2003年由卡梅隆·迪亚兹、德鲁·巴里摩尔、刘玉玲共同出演的那两部。
现在想起来,Sir多多少少有点脸红心跳……
大胆露骨的香艳场面。
五花八门的百变换装。
以及气死牛顿的夸张打斗。
最添柴加火的,是香港功夫片的一支血脉。
受《黑客帝国》启发,制片方同样请来了同为“袁家班”的袁祥仁。
每当动起手来。
在好莱坞动作戏硬拳硬吃的普遍路数中,愣是拍出了武侠片般的飞檐走壁。
过火、癫狂、刺激。
有求必应般地满足了当时最普遍的娱乐需求。
欧美媒体给出了如此的评价——
“一部很荒谬的电影,但通过不懈的努力,设法以很高的品质对其中的荒谬进行了补偿。”
可以说。
2000年版《霹雳娇娃》,一场极致娱乐化的冒险。
三位“天使”一套花拳绣腿组合,打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坐标。
和紧随其后的一众追随者。
△ 《夕阳天使》《赤裸特工》
但她们的问题是——
打着女色招牌,喊着平权口号。
Sir印象中最深的,是德鲁·巴里摩尔扮演的迪兰。
总是爱上片中反派。
第一部,被情人开枪打落悬崖;第二部,被前男友玩命追杀;到最后,还是爱上了另一名反派,瘦刺客。
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站稳。
但让我改变?不可能。
纵观《霹雳娇娃》系列。
就是不同时代下,坏女孩的进化史。
从担任主角的“我很重要”,到独立、自信的“你不用管”,逆反,是始终没有脱离的动作。
而越是逆反。
越说明身上的规矩太沉、太重。
现在呢?
她们说:“规矩”,就握在你手里。
一向特立独行、不合群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曾说过一句最让Sir佩服的话——
“只要你爱的或恨的是真正的我,我都不介意。”
Sir前面说了。
《霹雳娇娃》中的小K,太让Sir惊艳。
某些层面上,角色恰恰是她一部分自我的延伸。
但最重要的。
是她终于抛下了一直以来用于反抗规则,实则用于保护自已的锐器。
这里的她,反而像个大男孩。
出了事,手忙脚乱;遇到美女,挤不出话;同伴面前,就光会吐槽……
卸下一身思想包袱,反而离我们,更近了。
就说一个笑话——
受了伤的她正在处理伤口,但她突然捅出一句:“你知道吗?我的婚礼上也发生了一场枪战?”
同伴炸毛了:“什么?你居然结婚了?”
她回道:“没有,我的枪法比较好。”
噗。
是段子,也是最直接的态度。
我经历过背叛,痛苦,但我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谅解。
困得住我的规矩,也就只有我自己。
熟悉吗?
太熟悉了。
《末路狂花》中,那段飞驰在公路上的怒放青春,说过同样的话。
不是为了打败什么。
不是证明“我也可以”。
在Sir看,这才是“娇娃”们最需要胆量的革新。
——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不是为了反对压迫。
而是面对压迫,去思考,去分辨,去重建。
然后还能说出那句:
“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