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憨批蜘蛛侠回归平行宇宙?看完我的英雄观被颠覆了
1978年东映版的《蜘蛛侠》终于确认回归蜘蛛侠平行宇宙了!
但这个在遥远的东方漂泊了40年的游子,还能适应故乡的汉堡和自由气息吗?观众对于这位长了亚洲脸,走路异常“憨批”蜘蛛侠,又是否能接受?
在今年1月,《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成功,就让网友在推特上请愿:既然是所有版本的蜘蛛侠汇集一堂的原创故事,那怎么能少得了东映版的《蜘蛛侠》。
而执行制作人 Phillip Lord也承诺,只要票房突破2亿美金,他就会兑现。而最终,该片在全球净赚3.75亿美元,他最终实现了承诺,这也是“四百大妈(源于日式英语spiderman的空耳)”能回归平行宇宙的契机。
但对于不了解这一系列的观众来说,“四百大妈”可能会彻底颠覆你对蜘蛛侠的既有印象。许多朋友认识“四百大妈”的途径可能是各种奇怪且莫名搞笑的表情包,因为,“四百大妈”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美式英雄剧,或许说它是一部… …入乡随俗的特摄片,更加合适。
蜘蛛侠大战“蚁人”
在上世纪70年代,漫威和东映之间诞生过一个只维持了3年的短期协议,类似于“交换生”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将两边的知名英雄交换到自己的旗下,并和旗下作品风格相融合,漫威派了蜘蛛侠过来,东映派过去的则是哥斯拉。这也是“四百大妈”诞生的契机。
“富人靠装备,穷人靠变异”是观众在调侃超级英雄片时的一句经典笑话,而被变异蜘蛛才获得超能力的蜘蛛侠,也确实是“屌丝”中的典型。“四百大妈”就完全不同了,香山浩介饰演的主角山城拓也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他爸爸是研究宇宙考古的博士,他的职业是赛车手,还是世界格斗技冠军,非常标准的日式主角配置。
隔壁假面骑士还在骑摩托,蜘蛛侠已经有自己的跑车了
拓也获得能力的方式也不是被变异蜘蛛咬了,他蜘蛛侠能力的来源是400年前被铁十字团灭族的蜘蛛星王子加利亚,穿上加利亚给的“蜘蛛防护服(Spider Protector)”后就会变成蜘蛛侠,拥有蜘蛛的能力,可以在墙上、天花板爬行,并能用“蜘蛛感应”察知敌人,这也完全是“富人装备流”的典型。
不过用手环召唤“蜘蛛防护服”的设定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如果变身的时候再高喊一身“Henshin!”又熟悉了点?这不就是日本特摄中标准的变身英雄设定吗!如果说这只是有些既视感,那么“四百大妈”在登场后的各种唱名就是一记标准的“特摄直球”了,看来英雄进入异次元唱名无法被敌人打断的设定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呢。
再来看看敌人的设定,铁十字团这个大反派作恶的目的就非常的简单且直接—占领世界,为了达成目的,派出的怪物杀手独角兽、机械怪牛、爆弹狼人,这妥妥的都是东映特摄系列老皮套下岗再就业啊,东大妈把旧皮套加点新花样就拿出来用的节俭传统也是自古就有呢。
最最最最关键的是,“四百大妈”还有一个名为“雷奥伯顿”的巨型机器人啊,因为每一集的最后,反派都会非常公式地被铁十字军团的怪物教授放大化,为了对抗这些可以被称为“怪兽”的反派,蜘蛛侠就会召唤“雷奥伯顿”进行战斗,当然,每一集怪兽“兼用卡”式的爆炸也是必不可少的剧情。
这既视感,这蜘蛛侠在舱内驾驶的特写,这不就是标准的“超级战队”剧情?
我们或许能接受终极蜘蛛侠是个黑人,能理解65号宇宙中的女蜘蛛侠,甚至连暗影蜘蛛侠的浓浓时代感,也培养了不少粉丝,但东映的这个“四百大妈”,的确给两边观众非常奇妙的感觉,外国观众肯定无法理解,明明都有那么强的超能力了,蜘蛛侠却还要端着冲锋枪。
毕竟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天堑,双方观众想要相互理解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为什么依然会有推特网友希望“四百大妈”能回归平行宇宙?为什么连斯坦李在看了“四百大妈”之后也表示肯定?
因为“四百大妈”确实有着让后面的蜘蛛侠作品学习的地方,在CG特效落后,制作经费紧缺的当时,皮套演员还被厚厚的皮套遮住了脸,无法通过面部表情、眼神表达心情,因此想要实现演出效果,相对夸张的台词和肢体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四百大妈”登场后的唱名非常简洁的概括了每一集的一些关键内容;虽然登场动作配合焦距拉伸的特写表现在现在看来已经只剩下搞笑功能,但这个动作确实很好的展现了蜘蛛侠的灵活,甚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蜘蛛侠动作设计。
“四百大妈”导演之一的竹本弘一,曾在1975年执导“超级战队”系列开山作—《秘密战队五连者》;
另一位小林义明在之后导演了《宇宙刑事加班》,这是“金属英雄”的开山之作,顺带一提,我们小时候看的《卡布达》也归属在这一系列里。
他们都是影响了日本特摄片一代从业者和观众的著名导演。
在所有蜘蛛侠中,“四百大妈”既没有出众的能力,人设也只能说过得去,但就是靠着这种美式英雄和日式特摄的跨界融合,让他直到现在都被许多粉丝记得,在《蜘蛛侠:平行宇宙》推出后,还能第一时间去请愿让他回归。
当然,如果平行宇宙中还能看到“四百大妈”端着冲锋枪扫射的搞笑镜头,那就更能让粉丝会心一笑了。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