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一口棺材、一个男人、一片废墟,以及被埋葬的绝望
作者:小太爷
我想很少有电影是仅靠一个场景以及一位演员完成的,而《活埋》却在一口棺材里讲了一个无比跌宕又无比绝望的故事。
保罗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困于一个大约1立方米的棺材里,身边有一个打火机、一部手机。若只看片名和歹徒留下的这些工具,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以密室为主题框架的悬疑片。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便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根据线索找到出口的逃生游戏。
男主遭遇的是一桩发生在伊拉克的绑架事件,而这背后所影射的是一场注定有人牺牲的零和博弈。
在多方参与的政治经济角力中,个体的挣扎只是徒劳,被活埋不仅是男主的生命,还有他所承受的绝望。
谁是活埋保罗的凶手?
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当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绑匪时,导演却安排了一场拷问原告的辩护。
这是一段颇具深意的对话,保罗是一位美国人,但他是一名军人吗?
他是一名与CRT公司签署了合同的卡车司机,从事着一份运输物资的工作。他没有武器,也并无恶意。
但他面对的是一群背负民族,背负信仰的战士。
在他们眼中,尽管保罗没有武器,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入侵,而正是这种象征意义上的入侵为他贴上了战士与军人的标签。
保罗仍在辩解,但这是一场满是谎言的战争,而他们早已受够了欺骗。
在这口封闭的棺材里,保罗只得到一个有价值的信息。要想活命,他必须在晚上9点之前,交出500万美金,但这是一笔他永远都凑不齐的赎金,保罗知道,武装分子也同样清楚。
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保罗身后的人浮出水面。
但当保罗试图寻求政府的帮助时,答复却并不乐观。
“这是美国的政策,永远不跟恐怖分子谈判。”
向绑架保罗的武装分子妥协便意味着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示弱,这种被动并不是美国政府所想面对的局面。
而在这种政策的导引下,保罗所属的公司非但没有采取任何解救措施,反而在这起事件曝光后,选择以诬陷的方式,与保罗解除了工作关系。
保罗是一名美国人,他背后有最为强大的国家,也有最具实力的企业。
很遗憾,在这场没有缓和余地的对抗中,作为个体的保罗成为了政府与企业无法护佑的弃子。
而片中所提到的人质解救小组,便是政府对这些“弃子”所做的最后努力。
解救与谎言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这是一场满是谎言的战争。
因为没人会在意真相,也没人能报道真相。
当保罗想要将他的情况汇报给媒体时,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他提出了警告:“这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那时的他已经隐约地感知到,这是政府掩盖他们不作为的举措,但时间并不允许他讨价还价,他只有听从安排,寻求人质解救小组的帮助。
但对于被绑架的大多数人质来说,这一小组的存在便是一种谎言。
在与解救小组的指挥官丹·布伦纳取得联系后,保罗问他到底解救过多少人,但答案却不容乐观。
他让布伦纳说出一个解救成功的例子以证明他真的是在救援。
于是,他得到了名字:马克·怀特
在保罗看来,即便获救的人数不多,但这至少说明了解救小组的确有做出努力。
然而,这其实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反转。
在故事结尾,保罗已濒临绝境,沙土正在对他进行活埋。在通话中,救援队声称会在3分钟之内将他救出。
但保罗等来的却是一句抱歉,他们所解救的其实是埋于另一处的马克·怀特——那个早就被救出的人。
救援小组真的有救出过人质吗?或者说他们真的采取过任何救援行动吗?他们的工作到底是解救人质,还是保证人质不会让政府陷入不利的局面?
这是保罗最后想问,却不会有答复的问题,但我想,他已知晓了答案。
恐怖之殇
当一切尘埃落定,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一起“活埋”事件的始作俑者时,你会将他们归为恐怖分子吗?
“你害怕了,所以我就是恐怖分子?”
这是绑匪对保罗指责的反问,他并不认同自己被归为恐怖分子,而解救小组的丹·布伦纳也不这么认为。
在美国人来到这里之前,他们有正常的工作,也有正常的家庭,他们与保罗一样,都是没有武器的普通人。
后来,一切都变了。
他们无家可归,他们需要忍受饥饿,他们需要在炮火中求得生存。
当所有的秩序都被破坏时,做一名手握武器的战士便成为了一种可靠职业,而绑架是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
于是,他们成为了一群孤注一掷的罪犯,与保罗背后的政府一样,他们同样不会妥协,同样没有退路。
即便得不到赎金,他们也想要用视频昭示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尊严,而这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
他们在一系列的暴行中制造恐惧,但又是谁播下了恐惧的种子?又是谁浇灌了这些种子?
在这一片废墟之下,有太多的鲜血与泪水诉说着答案,保罗听到了,但毫无意义,沙土掩盖了所有真相,也隔绝了众多谎言。
镜头下,导演科尔特斯只是记录了保罗的死亡,也埋葬了他的绝望。
保罗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征服、仇恨、掠夺,文明的底色是众人向往的和平,但它的阴影却是无人救赎的暴行。
那么,到底谁将为这场屠戮负责,又是谁要为这出悲剧收场?
电影无意给出一个答案,它只是提醒着观影者:这不是一个人的悲歌,而是所有人的恐惧。
愿世界共享和平,愿共识消解仇恨。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