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丨一部“无法改编”的推理小说,被搬上了银幕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电影《剪刀男》海报。
改编自同名推理小说的日本电影《剪刀男》,无论在票房表现上还是在推理圈的口碑都只是不温不火,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原著小说是一部在推理迷眼里“无法改编”的作品,因为倘若搬上银幕,必然会承担“开头就泄底”的风险,可神奇的是,电影居然成功地把悬念保留到最后,虽然用的是相对于小说较为简陋的方法,可对于这本书的拥趸来说,似乎也应该知足了。
《剪刀男》由日本推理小说家殊能将之所作。殊能将之早年肄业于名古屋大学,真名不详,笔名则取自屈原的《天问》,出生于1964年的他,于2013年英年早逝,死因亦不详,是日本推理圈一位神秘而古怪的才子。《剪刀男》是殊能将之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该作品当年击败众多推理圈的新人作者,获得梅菲斯特奖,并在众多推理小说榜单上名列前茅。
故事讲述的是一起连环少女凶杀案:东京连续发生两起女高中生被杀案件,尸体喉咙上都被插上一把剪刀,因此凶手代号叫“剪刀男”。而小说的开篇,是凶手以第一人称叙述。已经犯下两起案件的剪刀男,将要去寻找第三个受害者,却发现有人抢先一步杀死第三名受害者,并且效仿剪刀男的做法,在尸体上插上一把剪刀。这下,剪刀男开始追踪自己的模仿犯。
因为以凶手第一人称叙事,导致《剪刀男》在被搬上银幕上有了客观的阻力——该如何既保留原著的叙事特点、又不至于让凶手的身份过早地暴露?好在原著小说叙事角度多变,第一人称视角只占全书一半篇幅,另外一半则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两条叙事线相辅相成,才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
电影改编则聪明地选择了视角的改变,将叙事视角着重与小说里第三人称叙事的部分相贴合。电影引入两个远距离的旁观者知夏(麻生久美子饰)和安永(丰川悦司饰),每次凶手一犯案,他们必然会在案发现场不远的地方出现,远距离观察命案现场并讨论案情,声音的冷静程度堪比电影的旁白。
可究竟这两个人为什么要介入调查、他们为何能敏锐地察觉到附近有命案的发生、他们两个又是什么关系,电影均语焉不详,这其实是编导在对原著小说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新加入的一个谜题,这个新谜题正好弥补了改编原著时,无法保留凶手第一人称叙事的缺失。
《剪刀男》在推理圈被津津乐道的,正是它独特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被称为“叙事性诡计”,其解谜乐趣不在于找出凶手的身份和犯案手法,而是找出作者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误导读者。然而这样的作品一旦影视化,常常就要消解掉原著的叙事性诡计,而一旦去掉叙事性诡计、用一种平铺直叙的语调来讲述案情,瞬间就变得乏善可陈,比如英剧《大侦探波洛》中《罗杰疑案》这一集,就是一个叙事性诡计影视化的失败案例。
好在除去叙事性诡计,《剪刀男》的案子本身也足够吸引人,加上原著的叙事方法足够繁琐,才让它有被影视化的空间。所以如果要将叙事性诡计的作品影视化,一不要选择只有一个梗的作品,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即删掉原著一个谜题就得再自行补充一个上去)。那些想改编叙事性诡计作品的创作者们,只能帮你们到这儿了。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