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故事(叶圣陶就像一朵奇葩 一头扎进儿童文学的世界中)
“妈妈,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学语文?”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问道。
妈妈疑惑地反问道:“谁说不用学语文?你别想找借口不写作业。”
小女孩说:“可是,我看民国的时候,他们从来不上语文课呀!”
确实,小女孩说得没错,语文这一说法,或者说这一门课,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才有的。
清朝土崩瓦解之前,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是朝廷公认的正统思想,学子们为了能够金榜题名,从小便苦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章。
1905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西式学堂的兴起,学习四书五经的人越来越少了,并逐渐被国文课和国语课代替。时至今日,台湾省仍沿用国语课这一说法。
后来,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教育家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着手准备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被迫终止。
1949年,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向当时的华北政府教育部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如今,我们语文课本封面上的 “语文”两字就是叶圣陶写的。
叶圣陶,曾写出《稻草人》《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的文学家、教育家,他是如何从一名小学教员蜕变为中国“语文”学科的奠基者?又是如何凭借着一幅书法抱得美人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894年秋,苏州吴县的叶家喜得一子,取名叶绍钧。
长大后,叶绍钧把叶姓和自己的笔名“圣陶”合二为一,改成了叶圣陶。
父亲叶钟济是职业的账房先生,为一位吴姓的大户人家管收田租。叶钟济为人实诚,仁慈友善,旁人对他的评价颇高。
叶家祖上曾是大富人家,靠着开猪行和丝绸店赚了许多财富,买下了悬桥巷,后来,因为太平军攻克苏州,叶家被洗劫一空,从此家道中落。
叶钟济一直希望能够光复祖业,可谈何容易,为了生计奔波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精力。为此,叶钟济一直把希望放在了儿子叶圣陶身上。
叶圣陶的性格与父亲相似,从小敦厚老实,为人聪明,与同龄的小孩相比,显得稍微安静。不过,叶圣陶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坐得住,学得下去。
当其他小孩在“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世界玩得不亦乐乎时,叶圣陶总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捧着书本学习。
得益于此,1907年,叶圣陶顺利考入草桥中学。期间,因为家里经济越发困难,叶圣陶几次想要辍学,去打工赚钱帮助父亲减轻负担。
叶钟济告诉儿子,还有2年马上就毕业了,如果这时候不继续读下去,那就半途而废了。而且,没有文凭,想要谋份好的差事并不容易。
当时,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的选拔人才标准孕育而生,根据规定,学校人才之的资格大致是小学和中学毕业对应的是廪生或秀才,高等学堂的毕业生对应举人,大学毕业生对应的是进士。
这意味着,只要叶圣陶熬到毕业,拿到中学毕业文凭,那么他就可以谋得一份差事,甚至可以到国外留学。这也是叶钟济反对儿子中途辍学的重要原因。
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叶圣陶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异,叶圣陶得到草桥中学袁校长的推荐下,成为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员,每月的俸禄是二十枚银元。
虽然从生活的角度而言,叶圣陶是不幸的,但从亲情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位父亲,无疑是幸运的。
对于这份工作,叶圣陶非常的珍惜,他并不像多数人一样,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作,相反,他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全部投入到教学之中。
从苏州言子庙小学开始,叶圣陶爱上了教育这份工作。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一直为之努力,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壮丽的诗篇。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叶圣陶任教的苏州言子庙小学也不例外。
因为为人敦厚老实,一心扑在教育上,并不过多地参与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由此导致叶圣陶逐渐被边缘化,并于1914年被排挤出校。
离开言子庙小学后,叶圣陶并不留恋,唯一不舍的是那群可爱的孩子。
当时,叶圣陶刚满20岁,虽然不确定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但年轻气盛的他隐隐约约地觉得,离开是对的。
1915年,叶圣陶告别家人,独自前往上海找工作。可是当时的大环境并不好,找工作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所幸的是,早在言子庙小学当教员的时候,叶圣陶就已经给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投稿,并成功的发表了《儿童之观念》一文,由此与报社编辑相识。
所以,来到上海后,他便受到了编辑的邀请,来到商务印刷馆旗下的尚公学校当教员,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教育工作。
在那里,叶圣陶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童话故事《稻草人》,他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生涯也由此开启。
当时的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借助商务印刷馆这一平台,叶圣陶结识了茅盾、朱自清、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文人骚客。
这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谈文学,谈创作。
但不久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了。受五四运动影响,革新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在此背景下,叶圣陶也越来越意识到,作为文人和知识分子,自己也要在时代的大势下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
于是,叶圣陶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于1921年共同发起并成立文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作家团体之一,它高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旗帜,以《公理日报》为抓手,向广大读者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一边参加爱国运动,一边笔耕不辍,叶圣陶陆续地创作出了《小白船》《一粒种子》《含羞草》《旅行家》等童话作品。
这些作品言语生动有趣,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叶圣陶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
后来,当有人问叶圣陶为何会选择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他说是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从小,叶圣陶就跟着母亲一起猜谜语、唱山歌童谣,比如《摇摇歌》《踏月歌》《踏水车》等。
这些既有韵味又有乐趣的儿歌,陪伴着叶圣陶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与此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叶圣陶未来的文学创作。
在那个国家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叶圣陶就像一朵奇葩,一头扎进儿童文学的世界中,为千千万万处在乱世中的孩童送上“美味”的文学“大餐”。
1916年8月的一天,叶圣陶在苏州老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娘是北平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材生胡墨林,结婚之前,两人素未谋面。
洞房花烛之夜,只见新娘胡墨林坐在床边,头顶着红盖头。望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叶圣陶激动不已,为了这一刻,他足足等了4年。
借着酒劲,叶圣陶鼓起勇气,走向胡墨林,随着红盖头被慢慢挑起,新娘子的样貌逐渐清晰,纤细的身材,白嫩的皮肤,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灵动。
叶圣陶见了欣喜不已,一把抱住胡墨林,心里悬着的一颗石头也终于落下了。
婚礼当天,高朋满座,其中有叶圣陶的同学,也有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文学研究会”挚友,他们在送上祝福的同时,也八卦起叶圣陶是如何抱得美人归。
说起两人的缘分,还要从4年前的另一场婚礼说起。
1912年,18岁的叶圣陶受邀参加同学王彦龙的婚礼。作为好朋友,叶圣陶不仅包了个大红包,爱好诗词的他,还特地写了《贺新郎词》送作贺礼。
《贺新郎词》不仅词好,而且笔精墨妙,如行云流水般,在场的人,包括胡墨林的姑母胡铮子,看了都赞不绝口。
胡铮子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年轻的时候,曾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归来,在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当老师,因此,能被她夸赞,着实难得。
胡墨林是浙江杭州人,比叶圣陶大一岁,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因为自幼父母双亡,是姑姑胡铮子一手把她带大的,两人亲同母女。
看着眼前这位优秀的小伙子,胡铮子决定为自己的侄女胡墨林牵线搭桥,请好友王伯祥作媒人,前往叶家拜访叶钟济。
王伯祥生于1890年,比叶圣陶大四岁,1908年,两人曾与几位朋友在苏州共同组织诗社,彼此之间志趣相投,是好兄弟,好哥们。
帮好兄弟做媒,王伯祥自然是非常的卖力。到了叶家,王伯祥把胡墨林的家事、为人以及胡家的意思仔仔细细地告诉叶种济。
此时的叶钟济也正为儿子的婚姻大事着急,得知王伯祥的来意,又听完他的介绍,自然是开心地应允了。
两人交换了庚帖和照片之后,这门亲事算是定下来了,而远在上海的叶圣陶对此却一无所知,直到收到父亲的来信和照片之后,才知道家里已经给他寻了个媳妇。
刚开始,叶圣陶有些不乐意,但看着照片里的胡墨林,眉清目秀,而且又是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也就欣然接受了。
叶圣陶与胡墨林两人是“先婚姻,后爱情”的典范。
婚后,基于相似的工作、爱好以及互补的性格,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感情也在不断升温,并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之后的日子里,叶圣陶一直在教育行业中潜心耕耘。
“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发起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到开明书店当编辑,并且主办了《中学生》杂志。
抗战期间,叶圣陶又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叶圣陶再次回到上海,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和平时期也好,战乱也好,叶圣陶的工作始终是围绕着教育开展的。
1949年1月7日,已经辞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的叶圣陶,趁着夜色,带妻子胡墨林悄悄地乘车前往上海华盛码头,准备乘船前往香港。
原来,叶圣陶是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准备从上海乘船前往香港,再由香港进入解放区。
1949年3月18日,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叶圣陶终于抵达北平。
出了北平车站,看到时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早已等候在车站,叶圣陶心头一暖,觉得自己这次选对了。
之后,叶圣陶奉命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作为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编出教科书,他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排得满满的,甚至星期天也不休息。
在编审委员会会议上,叶圣陶为了激情大家的斗志,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送到哪里”的口号。
就这样,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叶圣陶先后主持修订了新中国第一套小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高中语文课本、大学国文等近三十册。
由此,他也被誉为新中国大、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叶圣陶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虽然他颐离我们远去,但他用毕生心血为祖国教育事业播下的种子,已孕育出无数的“花朵”。
纵观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温润如玉”四个字来形容。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是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心爱的教育事业,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已足以让我们这些后辈生出敬佩之情了。
今时今日,当我们捧起语文课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时候,也千万不能忘记叶圣陶和老一辈教育家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作者:江湖笑笑生
责任编辑:茶九
审核:蓝橙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gushi/49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