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评价既表明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又验证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力,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

就总体而言,哈姆莱特以12世纪的丹麦王朝影射当时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处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君主制的越来越大的矛盾中,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人文主义者发现社会现状与他们理想中的世界越来越远。人文主义者迷茫,彷徨,延宕,信仰逐渐凋敝,狂欢之后的无所适从,新一轮的精神危机到来,这是哈姆莱特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最打动我个人的是,克劳狄斯的祈祷。作为一个坏人,他依然有良心上的不安,这是宗教信仰的力量。他跟上帝祈祷说,上帝的仁慈难道不是用来宽恕坏人的罪孽的吗?祈祷的两种功用,一是防止坏人作恶,二是宽恕作恶的坏人。同时他比较了天堂和人间,人间是一个用金钱权利可以获得虚伪宽恕的地方,而天堂里唯一的标准只有真相,这恰恰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克劳狄斯的忏悔祈祷是非常深刻的,他不认为自己会被宽恕,因为他还在享受犯罪所得的东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金钱权利美色,他越是挣扎越是逃不出来。因此他说,对一个无法忏悔的人,忏悔有什么用呢?

我过去总是认为,当你承认每个人都会犯错的时候,就应该承认每个人都值得被原谅。但是对被原谅的人到底是宽恕还是纵容?克劳狄斯告诉我们,有些错不在错本身,而是错背后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欲望。

我一直都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可是,我没办法停下来,我没有办法在享受错误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去虚伪的忏悔,因此这个时候,我不需要原谅。对一个无法接受原谅的人,原谅有什么用呢?

我错误的走在青春的血雨腥风里,兵荒马乱唯恐来不及,义字当头只怕留遗憾。我不愿不忍不敢回头,因为这条路荆棘丛生,刺破过每一寸柔软的肌肤,我不知道回头看看那片鲜血浸透的土壤是开出了彼岸之花,还是滋养了虫蛆之辈。唯有戒掉错误带来的快感,才能真正得到原谅与被原谅。

《哈姆雷特》读后感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6998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