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家读后感 你读过吗?

街头,人们一圈圈一堆堆围在一起,是太常见的景观了。

围观些什么呢?

一只向上翻起的脚板在等待你投下零星钞票;一双圆溜溜的胳膊肘,像两根油黑亮的锣锤,没有小臂,没有手,在痴愚的目光下胡乱搅动……如此这般,让那些闲人散人百看不厌,圈内的津津有味,圈外的踊跃挤搡。

当然,更多的是当代“姜子牙”和复活的“刘伯温”,他们鼻上也有老花镜,地上也有八卦图。纤纤玉手的递过去,膀阔腰圆的蹲下来。刚刚作了案的,怀揣自制手枪,要听老人家讲“逢凶化吉”;刚刚开过“反腐败”会议的,跳下小轿车,恭候那句“遇难呈祥”。

那天,我从人堆边走过,听到铿铿锵锵的扬琴声。我没钻过这种人堆子,平日里视而不见,这时却停下步来,稍一犹豫,又踅了回去。探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衣衫陈旧的年轻人,正俯首凝神,敲打一面漆色全褪的琴,音色沙哑,技法笨拙,而他却敲打得很认真。

他是在卖艺吗?那“艺”确实粗糙了些。那些将小猴驱得团团转,吆喝一声,猴儿爬到狗儿背上撒泡尿不也叫“艺”吗?常有三两个北方来的孩子,地上扣两个碗,脏乎乎的手摸来弄去,也玩出小小魔术来。这两年额上开砖、枪尖挑喉,边卖跌打损伤药的不多见了,那行当不太灵了。

当然还有那用小巧一把剪刀剪出你影子来的,还有用棕榈叶子编出一只只欲飞的蝴蝶、欲跳的蚱蜢来的,还有在青石板上忽着小勺眨眼铲起一只灵龙活凤的糖塑动物的。

这些,也就称他们为街头艺术家吧!

比起在歌舞厅、夜总会跑场子的艺术家们,他们也许技逊一筹,但跑三两个场子,跳一个芭蕾,唱几曲“爱你爱你”,或忍一时之冷,抖一回新潮泳装,一夜下来,几百上千元,“街头艺术家”们就既费力又讨钱寥寥了。

我们宁可要街头艺术家,但绝不要垃圾人的肉体垃圾或精神垃圾。

像巴黎或威尼斯街头的小提琴手一样,他们在谋生的同时,传播了艺术,薰陶自己也薰陶他人,因为艺术是一种真正的教养,它凭人的本性自自然然进入灵魂,在那里滋生审美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艺术走上街头,而不专在皇家剧场为体面人消遣,不是艺术的堕落,而是艺术的回归。像史诗《奥德赛》、《伊里亚特》和古希腊悲剧,像中国的评书话本,许多名著诞生在人民中间,也被人民推崇为伟大。艺术回到人民中,人民浸染在艺术里,正是民族文化素质和国民教育提高的体现。哪个民族有了普遍的艺术教养,哪个民族才不会为信誓旦旦的“文明”而羞愧。

曾经在溁湾镇菜市看到一位可以在头顶胯下舞弄叮当响的花棍的安徽汉子,我被他谐谑的趣味逗乐,捐了一元钱,于是,我也给这位扬琴“演奏家”捐上一元。

我清楚地知道,一元钱买不到这种艺术感受和艺术想象,更买不到我和他们的共同憧憬。

散文随笔之-街头“艺术家”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945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