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 用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谱写青春的挽歌
创作于1594年,首演于1595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创作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黄金时期,加上文艺复兴洪流的影响,一经问世,便让人们看到更加个性化的人文主义爱情故事。正因此,数百年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了莎翁最深入人心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更是盛赞该剧为“黎明的爱”,帮助人们破除封建旧制度的昏暗束缚,走向人权之上的光明爱意。
莎翁戏剧作品有一个区别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诸多同时期戏剧作品的突出特点,即突破了“三一律”的固有模式。所谓“三一律”指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也就是时间、地点、情节在一个定律之下。依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看出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有蒙太古家族、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仇恨的矛盾线索,又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线索,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朱丽叶与凯普莱特家族抗争线索、提伯尔特与罗密欧之间仇恨线索、神父及奶妈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化解线索。诸多线索并行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让人们更清晰认识到剧作中人性反对神权、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的韵味内涵,更让人们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人的自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跃然于纸上。
谈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多数人第一时间表会联想到中国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戏剧作为中西方戏剧的经典代表作品,的确有着诸多共同点,都是讲述两个家族世代仇恨,都是讲述两位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都是以两位恋人最后的死亡为结尾,最后都讲到了两个家族世代仇恨的化解。然而仔细品味,不难发现,《梁山伯与祝英台》至少有一个坏人马文才,可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却分不清谁是真正的“坏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维洛那地区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仇恨为背景讲述,然而剧作中莎翁并没有交代结仇的具体原因,这样不自觉构成了戏剧的冲突,也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读者跨越数百年,共同探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的本质,引发共鸣般对背叛意识的思考探寻。其实在欧洲的封建传统里面,人们对于家族认同要远高于对自己国家认同。正因此,剧作中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虽世代仇恨,然站在各自的立场重新审视剧作中每人,既可以看到他们的优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缺点,俨然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作为这部剧的男主角罗密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家庭优越,自身善良、帅气、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他又具有年轻气盛、移情别恋、冲动等性格。多种性格叠加形成的罗密欧,让人们更全面细致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而独特的“人格缺陷”更是跃然于纸上。仅凭一时气盛杀死了朱丽叶表兄提伯尔特,遭到放逐,而当赶到朱丽叶墓地时,又头脑发热与帕里斯决斗并杀死对方,最后还没来得及弄清真相,便早早服毒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爱情谱写了一曲伟大的乐曲。
再看剧作中另一位主人公———朱丽叶,作为凯普莱特家族的独生女,漂亮、天真、甜美,自小更是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可以说物质上一切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然而对于自己更为看重的爱情,更为需要的精神生活,却被一而再,再而三戏弄。先是被逼嫁给自己不喜欢的帕里斯伯爵,虽奋力抗争,仍无济于事,逃不脱命运的枷锁。最终只能冒险听从劳伦斯神父的建议,选择一个看似完美却有致命漏洞的策略。最终当朱丽叶醒来后,发现自己爱恋的对象罗密欧却早已死去。经历失去爱人的痛苦,天真的朱丽叶更是采取了同样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对爱的忠诚和信仰。
再来看剧作中朱丽叶的倾慕者帕里斯伯爵。从《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戏剧来看,可以说倘若没有帕里斯求婚,便不会有朱丽叶的假死,甚至也不会有后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自杀的结局。帕里斯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事件的导火索。苦苦追求却不可得,最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以说帕里斯具备典型的爱情占有欲。无论对方是否喜欢自己,一定要占为己有。间接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发生。然而这样一个人却一表人才,毫无不良嗜好,朱丽叶父母更是对其夸赞有佳。
接下来再看看剧作中的配角———提伯尔特与茂丘西奥。在莎翁笔下经常会出现一个名为“Fool”的人物,中文译成“弄人”、“弄臣”、“傻子”、“愚人”等。《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作中,虽没有明确指出“Fool”,但作为两大家族各自的捍卫者,提伯尔特与茂丘西奥可以看做是莎翁笔下隐含的“Fool”。多数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由提伯尔特造成,因为提伯尔特杀死茂丘西奥,接下来被罗密欧杀死,最终间接导致罗密欧放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结局。然而假若我们把自己放到提伯尔特的处境中,不难发现他具有性情勇猛、快意恩仇、捍卫荣誉的性格。被他杀死的茂丘西奥,虽然言语不多,却热情勇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因不忍朋友遭到羞辱,却勇于为朋友两肋插刀。虽最终丧命,却捍卫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下面再看看竭尽全力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劳伦斯神父及朱丽叶奶妈。机智果敢、博学大爱、深明大义,这是通篇劳伦斯神父给人们的感受。虽身为教会人员,却不是迂腐顽固、不通情理的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本着化解两家世代仇恨的初衷,他尽力协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争取爱情,并在最后二人为爱情殉难后,依然竭力促成两大家族的和解。作为朱丽叶的奶妈,同样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逃离封建家庭束缚的枷锁,让二人收获属于自己真挚的爱情。作为莎翁改编的戏剧,最初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亡,致使神父离开维洛那,隐居在一处孤寂阴森的教堂,到死也未曾离开,用于赎自己的罪责;而朱丽叶奶妈更是被凯普莱特轰出来,最终在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中离开人世。
最后再看看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作为维洛那两个世代仇恨家族的家长。不难看出,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并没有刻意反对晚辈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他们都在尽力地维持两个家族的和平,不让晚辈乱生事端。虽说凯普莱特将朱丽叶许配给帕里斯,但他却是在帕里斯反复恳求加上看到朱丽叶悲痛欲绝后,做出的错误决定。对于罗密欧,凯普莱特甚至夸赞其是个品行很好的年轻人,凯普莱特倘若清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许会同意二人的爱情。最终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见证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后,世代仇恨得以化解。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结局悲惨,然当年舞台之上,结局发生之前,观众无不是在笑声中度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人称为悲剧,有人称为喜剧,严格来说是悲喜剧,属于乐观主义悲剧。在这部剧中,莎翁既不弘扬什么,也不批判什么,谁都像好人,谁又都像坏人,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缺乏道德感”。正因这个特点,更加增强了戏剧的复杂性、冲突性,提升了戏剧的艺术性。剧作中,人性的尊严、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解放、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忠贞,成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的闪光点,也让他们身上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敢于面对隔在两家之间势不两立的森严堡垒、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哪怕丢弃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继而再面临生死的考验,也要为心中的爱去拼搏,去斗争。虽最终不得善终,然他们的共同赴死成就了他们的追求,升华了他们的爱情。文艺复兴洪流中产生的巨著,让人们看到了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深层逻辑。
众所周知,曾经的婚姻爱情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更是微乎其微。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爱恋之情的悲惨故事。剧目虽已流传百年,自由恋爱更是风靡流行,然每当人们主动去追求自己所爱,遭遇干扰时,便让人们不自觉联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数百年的爱情故事,经过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一个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间的相爱就越深。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感情,亦或是现如今少男少女之间懵懂的恋情,常常因为世人的大惊小怪,反而棘手难解。对于很多看似难缠的事情,假若我们换一种思维和眼光,反而可以轻松解决。其实“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情感如水,越死堵,压力就越大,最后甚至可能会泛滥成灾,只有涓涓细流叮咚作响、回旋嬉闹,那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反复多次阅读,让我收获到了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耳听为虚,眼见而实”,有时更需要我们认清现实,多一些自我判断力。
第二,探寻人世间的美好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第三,不断颠覆创新,跳出舒适圈,实现负“熵”增长。
第四,不断弱化自我内心丑陋的一面,看到事物的美好,找到人文主义的追求。
第五,懂得适当隐忍、取舍,不抛弃、不放弃自我心中的信仰、追求,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第六,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淡然,随时而起,应运而生。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