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读后感:活着的勇气和意义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由刘晓庆、姜文主演,于1987年公映。该片讲述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靠劳动致富,却在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产生真挚爱情,共同迎来拨乱反正的时刻。

片中的胡玉音、秦书田以及谷燕山的生存和生活,向世人寂寞无声却庄严有力地展示了这么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好死不如赖活,只有先生存下去,即便像牲口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也要用空间去置换时间,去充分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不生活有多难在不容易,过得有多苦坎坷遍地,都要有微笑、怀揣希望、追求和收获生活的乐趣,牢记初心、不忘梦想,不能违背自己良心中的道德底线,不要活成自己当初最不想要的样子。

《芙蓉镇》:活着的勇气和意义

至于李国香、王秋赦等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自己过得更好,不惜踩着别人前进,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敢坚持做自己,得不偿失,尤其是王秋赦的结局更为可悲。

黎满庚在左右逢源、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中,终究没有迷失本性和自我,也迎来了百花开放的春天。

当年记得《甄嬛传》热播时,许多观众都在追剧和解读,对于女主角甄嬛,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但是大致都认同的一点就是:甄嬛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无生活多艰难困苦,都没有放弃做人的底线原则,还能保持一份心灵深处最淳朴的善良和积极。

小说《芙蓉镇》入选了“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之一,电影版也在国内引发轰动和热议,这也正好是《芙蓉镇》的灵魂精髓所在,向世人展现了活着的勇气和意义。

《芙蓉镇》:活着的勇气和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86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