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寓意)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民间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民间都会举办大型的“社祭”活动,供奉龙王,祈求雨水降临,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龙抬头”这个节日,在古代又名“龙头节”、“青龙节”和“春耕节”,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民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

关于“二月二”这一天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介绍三种相关的古代传说,以供大家参考。

传说一:古代三皇之一的伏羲,曾经在每年二月初二到农田躬耕。目的是给官员和百姓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劝勉大家要勤劳。后世的君主们纷纷效仿,于是又成了一个节日。

上古之书《三坟》中曾经提到:“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这里的意思是说,龙就是君,君就是龙。

古代农谚有云: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因为“龙”是中国君主的象征,君王带头耕种,就等于“龙带头”(即“龙抬头”的谐音),所以这一天就被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汉朝的时候,汉文帝听从了大夫贾谊《积贮疏》的建议,把“春耕”仪式的时间,提前到了每年正月。从此以后的二千多年里,“春耕节”和“二月二”分成了两个节日。

在古代的皇家,每年正月都会举行非常隆重的“春耕”仪式。那一天,皇帝和皇后会亲自“扶犁躬耕”,以劝农桑。而在民间“二月二”的节俗祭祀活动,依旧被保留。

传说二:武则天废唐立周后触怒了上天,玉帝下令三年之内,不准给周朝降雨。负责降雨的龙王不忍心民间的老百姓受苦,于是偷偷下了一场雨,缓解了灾情。

玉帝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就把龙王压在一座山下,以示惩罚。周朝的百姓听说后,天天跑到山前替龙王祈祷求情,感动了玉帝。

最终,玉帝在二月初二这天把龙王放了出来,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按照这个民间传说,“龙抬头”是周朝百姓为了感谢龙王降雨的恩德设立的。

传说三:《燕京岁时记》里面记载,“二月二”在古代原来叫做“中和节”,是唐德宗发明的一个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唐德宗李适认为:“中者,天下之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所以用“中和之道”治国,国家就一定会昌盛。

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是春季,二月又恰好处在春季的中间点,很符合“中和”之道,于是唐德宗就把二月初二定为“中和节”。

那么,“中和节”与“龙抬头”,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下中国传统中的“五行学说”了。

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有“四圣兽”,它们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大神兽分别镇守四方疆土,并与五行属性相匹配。

东方是青龙,五行属木,象征春天;南方是朱雀,五行属火,象征夏天;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象征秋天;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象征冬天。

二月恰好在春季,正好处于“龙头”。与此同时,因为龙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司雨之神,而西北民间春天最缺的就是雨水,所以民间就盼望“龙王抬头”看一看民间的旱情。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不过,中国古代的“雨神”除了龙王之外,事实上至少还有“巫山神女”、“计蒙”和“雨师”等三种。为什么二月初二只提到龙王,不提其他的三位呢?

有一些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巫山神女”,只管三峡一带的降雨,而“计蒙”和“雨师”这两位的名气,又都不如龙王来得大。

但是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龙抬头”这个节日的发祥地是在西北。古代的西北人民,最崇拜的雨神只有“龙王”。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西北地区,周王朝的遗民当中。西周时期奴隶制盛行,东周国家又分崩离析,天下大乱。

在科技不发达,人命贱如草芥的上古时代,老百姓们每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到非人的神灵身上,于是形成了一种对龙的崇拜。

农民种地要看天,春耕又关系着百姓们一年的生计。同时,西北的干旱地带,耕种最需要的就是“雨水”。周朝百姓们为了祈雨,幻想出了司雨之神——龙王。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祭祀龙王,祈盼风调雨顺。三位受到冷落的“雨神”当中,“巫山神女”系南方传说的雨神,“计蒙”按《山海经》的说法是东方的雨神。

此二者名气不响,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春旱的情况不如北方来得严重。只有“雨师”和“龙王”,是同出于西周神话的。

根据《列仙传》介绍,周朝的“雨师”原来是一个颠狂人,当他化为赤龙时就能降雨。所以在周朝人看来,“雨师”差不多就等同于龙神。

二、“二月二”相关的习俗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西北地区的民俗就是舞龙、社祭、拍瓦片,还有“吃龙眼”、“吃龙耳”、“理龙头”和“接姑娘”等等。

其中有一些民俗很有趣,还有一些民俗则自相矛盾。比如某地小朋友会在“二月二”这一天“吃龙眼”,讨个好彩头。但是另一些地方最忌动针线,因为担心会扎伤了“龙眼”。

如果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是古代百姓为了祈雨,或者对龙王感恩才设立的,那么怕针线伤了“龙眼”才应该是正常的,为什么还有人要“吃龙眼”呢?这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理龙头”这个说法,则是说人们特意挑了这一天去理发。据说是因为正月不宜理发,所以可以留到二月才理。至于正月为什么不宜理发,那又是另一个充满了“误会”的民俗了。

结语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综合各种民间传说和节日习俗来看,它的出现与古代西北民间祈雨活动,以及皇帝“躬耕”劝农的活动有重大的关系。

“龙抬头”最早可以溯源到周朝以前,因为西北地区春天缺雨,导致农业生产受阻,所以黎民百姓幻想出了一种非人类的神灵来帮助降雨,而这种神灵被起名为“龙”。

“祈雨”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因此龙这种“司雨”之神,就与人间的君王直接挂上了钩,于是《三坟》之中,才有了“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的提法。

从伏羲时代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要在春天组织“春耕”仪式。这种仪式最初的时间,可能正是被定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只是在汉代以后才由国家正式改在正月。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何寓意,在农村风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民间给这种由君主带头躬耕的“上古仪式”,赋予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就是“龙带头”。后来因为年代久远,在流传中逐渐演变出了“龙抬头”的说法。

“龙抬头”这个节日最初的产生,显然与“神话”没有关联。涉及到真龙神降雨的部分,属于后人穿凿附会的说法。因此民间才会出现一边求龙王降雨,一边又“吃龙眼”的矛盾习俗。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baike/52430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