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道要亏钱,每个季度还能做那么多动画?
【动漫杂谈】日本制作人分析动画收入结构:
近几年,每个季度依然有50部左右的新番。其中很大一部分从表面上看并不赚钱,实际上也的确不赚钱,甚至干脆就直接石沉大海。为什么明知道要亏钱,每个季度还能做那么多动画?《兽娘动物园》的制作人福原庆匡,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简单说明。
怕有的观众不喜欢看数据,我先说他的结论吧:如果动画亏钱了,制作委员会的个别成员依然可以盈利。这就导致了制作委员会乐此不疲的在维持着如此之高的动画数量。
在分析数据之前要额外说明的是,可能是福原庆匡也怕外行看不懂,所以做了大量的简化和假设,仅供参考。动画的制作费、宣传费、提供费如上图所示。所谓的“提供”就是冠名赞助商投资的钱,并不是所有的赞助商都能享受到动画分成,有的只是冠个名做做广告。总之,这部分钱也被算到了“成本”里面。
制作成本总计2亿3000万。
制作委员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海外配信、BD销售、音乐销售、周边销售、活动销售的所得,扣完各种手续费之后。总收入为1亿6825万。
如此理想化的项目,收益却只能收回一半的制作成本,可见做动画的“赤字”的确是比较普遍。
然后福原庆匡又做了第二个假设。
如果一个制作委员会有5个成员组成,他们的出资比例相同,都为20%,也就是每家出了4600万。那么假设项目盈利1亿7025万,制作成本依然是2亿3000万,亏了3365万。每家平均亏1235万。
但实际情况是,制作收入并非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职责进行分配。比如海外配信担当,拿到的是海外配信渠道的所得。剩下的BD、音乐、周边、活动也是依次类推。这样一来,虽然看上去整个项目是亏钱的,但A、B两家公司却赚到了钱。
在这个项目里没赚钱的公司也不是傻子,风险转移大家都懂,C、D、E公司肯定也参与了多个项目,指不定能在哪个项目里把钱赚回来。制作委员会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即使明知道动画会亏钱,还是有公司愿意尝试着参与一下。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