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你做了这些事,我才发现真相原来这么扎心!
文| 米粒妈
米粒妈前几天挖资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小短片,名字叫做《The Controller》。
故事讲的是一个妈妈机缘巧合之下被困在了游戏中,真实体验了一把被人操控的人生。
每次米粒妈都能从这些脑洞大开的小动画中,得到一点新感悟。
这部《The Controller》也是一样,虽然只有短短4分钟,但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人忍不住跟着紧张。
开局就很有代入感了,孩子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的打游戏,老母亲拿着拖把东擦擦西擦擦,这不就是我们家周末的日常吗!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对孩子来说,是什么能让你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妈妈喊你全名的时候”
米粒妈深以为然啊!
影片中的小男孩马上体会到了妈妈的怒气冲击波。“本杰明·奥斯卡·飞利浦!别玩了!赶快去收拾你自己的房间!”
妈妈嘴上念叨着,手里也没停,捡起儿子随手扔地上的游戏手柄狂喷消毒水,可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手柄被喷上消毒水漏电,妈妈竟然稀里糊涂地被传送进了游戏世界里!
本杰明回来看到妈妈变成了游戏中的主角小人,急得不行,连忙拿起手柄一通神操作,屏幕中的妈妈只能任凭摆布……
还没来得及展示完打拳、飞踢、旋转,游戏中的妈妈冷不防被敌人打倒,损失了一条命。
本杰明一看,这是来真的啊!顾不上那么多,操纵着妈妈一路打怪升级,勇斗大boss……
平日里总是对孩子指手画脚的老母亲,也着实是体验了一把被操控的人生了。
看完短片以后我问米粒,你有什么感想吗?米粒想了半天,犹犹豫豫地说,“妈,还是不要太爱干净吧,要不然有可能会被电进屏幕里的……”
行吧,跟他讲不通。还是跟米粉们聊聊吧。
片名《The Controller》是个巧妙的双关语,它的表象意义是游戏手柄,而背后延伸出的则是控制者的意思,光看片名就已经让人有种窒息感了。
我本以为会是讲述父母怎么样控制孩子之类“老生常谈”的内容,可没想到,影片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把控制权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上演了一出“我都是为了你好才这么做”,这个角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妈妈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屏幕外的孩子操纵,没法按照自己的意识行动,显得很痛苦。
但屏幕外的孩子也是为了帮助被困在游戏中的妈妈,希望可以操纵她尽快通关打败打怪兽。
“我打过千百次的怪物,你就按我的方法做吧,听我的肯定没错。”
看,这个论调熟悉吗?是不是很多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孩子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一心想帮助母亲不受伤害尽快通关。
就像在亲密关系中,有些父母出于关爱或是习惯,免不了地对孩子百般呵护,恨不得把所有的路都铺好,把他们成长路上所有的苦果子都摘掉。
可他们却忽略了,在这些看似是“为你好”的行为中,扰乱了孩子本该自己经历的旅途,谁都不想过着被人操纵的人生。
米粒妈想起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作家吴晓乐用8年的时间,观察了9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写成的纪实文学。
其中,有个叫蔡汉伟的男孩让我觉得非常唏嘘。
童年的蔡汉伟过得很幸福,妈妈经常会带很多零食来学校看他,让他分享给同学吃,当时所有同学都羡慕他有一个好妈妈。
但小学六年级时的一件事,让他的人生从此天翻地覆。
在和同学玩耍时,蔡汉伟的头不小心撞到了墙壁,回家后还难受的吐了。妈妈知道后,直接带着儿子闯进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要和当天一起玩耍的同学谈话。
这还不够,蔡汉伟妈妈几次三番到学校找班主任理论,请家长、商议赔偿事宜。蔡汉伟强势的母亲把另外几个学生的家长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还把班主任骂哭了。
▲同名电视剧中母子二人的戏份
妈妈对蔡汉伟说:“别怕,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这句话像一记惊雷,迅速传遍了整个学校。
从此无论他走到哪里,同学们都只会离得远远的,对他指指点点,不敢靠近。而他也只能将这一切默默埋在心里,不敢跟任何人说,生怕妈妈再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初中时,他曾遇到一个同样被排挤的女孩,因为相似的经历,两个孩子也曾抱团群暖。但好景不长,蔡汉伟的妈妈偷看手机短信时发现了他们的关系。
他们坚决要求蔡汉伟跟女孩分手,并强迫他转了学。新学校报到那天,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记住,家人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是永远和你站在同一边的人。”
▲可以控制孩子思想的遥控器
可这句话在蔡汉伟听来,只是意味着这对合作无间的“怪兽父母”,要一辈子操控自己的人生了。
于是他自己不再做任何决定,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心,既然逃不脱,不如自我毁灭。
这样密不透风的保护和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带来的只有压力和伤害。
而真正的爱该是什么样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真正的爱一个人,意味着要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还记得之前看《小欢喜》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案例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同事小姐姐给我讲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
剧中,英子的学长丁一本身特别想读地质大学,但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被迫选择了父母期盼的金融专业,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同事小姐姐家的情况跟剧情中非常类似,她的表姐当年上高中时特别喜欢研究恐龙,立志报考地质大学,将来去挖掘恐龙化石。
表姐的爸爸其实心里很反对,搞地质研究经常风餐露宿,野外科考,他舍不得孩子吃苦,也怕孩子只是一时冲动,将来后悔。
但他没有强硬地阻拦,只是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跟表姐讲清楚,然后跟她提了个条件:只要高中3年每天能坚持早上4点起床跑10公里,就相信她有毅力、能吃得了地质研究的苦。
▲恐龙骨骼化石示意图
结果表姐真的风雨无阻、一天不落地跑了3年,最终她的爸爸也没有食言,表姐如愿以偿地挖恐龙去了,至今她们老家的博物馆里还展出着她亲自发掘的恐龙化石。
同一个开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究其根本,就在于家长有没有真正的理解与尊重孩子的内心。
就像同事表姐的爸爸,他舍不得女儿吃苦,但当他真看到孩子的热爱与决心时,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和支持。
米粒妈接触过不少家长,他们总把“为孩子好”挂在嘴边,但这其中掺杂了多少自己的虚荣心或是支配欲,又有多少立场是真的站在孩子角度出发的呢?
在心理学中,这样的行为被称为“非爱行为”,它以爱为包装,但内核却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这种行为在亲子关系中,通常以三种形式出现: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简而言之,就是以家人之名,行伤害之事,把本该以爱为原点出发的善意,渐渐变成了一种“情感勒索”,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控制者”。
其实真正的爱和保护,并不是生活中无时无刻地替孩子抵挡所有风雨;只是在孩子迷茫时,成为他最温暖的避风港,待他重整旗鼓时,再目送孩子自己走上花路。
试着放下手柄,停止操控孩子的人生,不要把自己活成孩子背后的那个Controller。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35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