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是《云》的另一个重拍版本,新海诚将《云》里没能实现的部分,通过《你的名字》重新演绎了一遍
听说《你的名字》这部动画的部分情节有与《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相似的地方,于是我想来重新回顾一下这部动画。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以下简称《云》)是新海诚于2004年出品的第二部动画,也是第一部长篇动画。
一 前言
在点评这部作品之前,先介绍一些新海本人的经历。
新海诚1973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某乡间小镇的一户虽普通却也算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庶人家,殷实的家境为他将来的爱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他比一般的同龄人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到了电脑——这一日后创作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高中时到手一台X1turboZ,虽然只有4096色,但已经足够新海少年尽情选取色彩了,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埋头于朝霞和晚霞的CG绘制。
新海的大学专业是日本文学,大学时代曾在Falcom打工,大学毕业后就正式加入了Falcom。新海在加入Falcom之初从事的是游戏产品包装、说明书、宣传广告等印刷制品的设计工作,入职3年后开始负责CG动画制作。此后他参与制作了一系列Falcom出品游戏的片头动画,同时也开始尝试自己进行动画创作,《遥远的世界》《她和她的猫》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在Falcom工作了5年后,新海辞职了,成为了自由动画创作者。
2002年新海创作完成的《星之声》一鸣惊人。这部25分钟的数字动画短片,除了音乐音效,几乎是新海凭自己一人之力完成的(甚至最初男女主角的配音也是新海和他的女友担任的)。这部作品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个人独立动画的看法,广获赞誉,斩获多项大奖。《星之声》出乎意料的成功开始让新海多少有些自我膨胀起来,他打算做一部时间更长、内容更复杂的作品。
《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的。
二、脚本
在《云》开始制作之前的2002年,新海曾经绘制过一个名为《塔之彼端》(塔のむこう)的短篇漫画,这个就是《云》最初的故事原型。
漫画讲述了某个女高中生一天逃学去看过去一直向往的一座高塔的故事,并具体描写了过程中她的一些遭遇和心理变化。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关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有些《她和她的猫》的味道。
《云》的世界观十分复杂,北海道在二战后被苏联占领,日本从此被南北分割,而故事的开始时间大概是1996年。此外《云》还引入了关于平行世界和梦境的SF设定。与之前的短篇漫画相比,《云》虽然在内容上已经面目全非了,但内核上还是有相似的地方。
我们可以发现新海作品的一贯核心之一,就是追寻某种难以企及的东西以及相应而生的一种失落感。向往高塔,向往所爱之人,这是一种自然而质朴的感情,但却可能蕴含着伟大的力量。《星之声》《云》两部作品都采用了宏大的SF风格的世界观设定,但当我们剥离动画纷繁的设定,我们所看到的核心其实就是这样简单的一种情愫。
塔的形象在《云》中被很大地夸张化了。纤细却高到看不到尽头,违反物理法则的构造,仿佛连接到另一个世界,直到动画快结束时观众才第一次看到塔顶。特别是当SF风格的高塔与其他日常的景物建筑一起出现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新海通过这种夸张,表达了塔强烈的象征含义。令人神往、无法触及、约定之地等等。。。剧中冈部先生关于塔有一段台词,新海其实借他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用意。
《云》的世界观设定十分丰富。南北分割造成的家庭离散,志在收复故土的恐怖组织,足以毁灭世界的平行世界科技。任意挑一个出来深入发掘一下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如果每个都深入描写的话甚至可能是一部SF巨著。然而《云》所呈现的故事是几个少男少女,面对他们所身处世界的巨变,仍然对一个小小约定的坚守,而其他所有的危机与变故,只是这份执着的陪衬。对于当时的新海来说,他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描写更加宏大的剧情。我这里并不是批评新海,他虽然没有深入展开,但设定都充分利用了,不像有些动画白白堆砌设定。然而对于不了解新海的观众,看到这部动画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落差。
新海人送外号“壁纸狂魔”,他的动画中的精美背景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作为一个动画监督,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的能力。那么新海讲故事的能力如何?我觉得从脚本上来说是相当不错。《云》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时空跳跃性,而且其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桥段,讲好这个故事并不简单。但新海讲得很顺,节奏适中,伏笔、转折和高潮安排得也不错。剧中浩纪和佐由理梦中相遇的这个情节十分震撼,画面配合上BGM当时我整个人duang的一下。新海是一个脚本能力很强的监督,他的所有动画的脚本都是他自己写的,甚至《秒速5厘米》《言叶之庭》《你的名字》的小说版也是他自己写的。与其他的动画监督相比这是他的一个明显优势。不过在分镜上感觉他有些缺乏经验,这个问题我之后再说。所以说,新海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动画监督,我认为真正使他成功的归根结底还是他讲故事的能力,而背景精致只是锦上添花。
新海有一种文艺青年的气质,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大学专业有关。他设计的台词往往充满文艺气息,尤其喜欢使用独白,还有就是读信这种形式,比如《云》中佐由理的信。
不过从脚本上来说,《云》并非完美无缺,我觉得佐由理醒来后的这最后一点情节安排得并不好。就在佐由理觉醒前的最后时刻,她说了一段比较重要的话。这段话前面有些绕,不过最后的重点是,她祈祷自己不要忘记对浩纪的爱意。哈?原来还会忘?因为是做梦?然后佐由理醒来了,故事此时也达到了最高潮。当我还沉浸在高潮中,这时佐由理说有什么重要的事想对浩纪说但是忘记了,然后我就混乱了。面对醒来后悲伤的佐由理,浩纪安慰她,说了几句支离破碎的话。。。
按照新海一贯的风格,他总喜欢设计一个十分开放性的,但你仔细想其实是Bad End的结局,直到《秒速5厘米》都是这样。但关于醒来后会遗忘这件事他之前有做铺垫吗?有的。动画开篇出现的第一句话是:“一直觉得会失去什么。”这句话后来又反复出现过几次。但这句话实在太过含蓄了,作为铺垫来说并不算充分,因为与整体剧情联系不紧密,反而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总之动画的结局有一种突兀的无力感,新海没有把一些关键的东西说清楚。如果《云》的结局是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Happy End的话,或许这部作品在商业上会更加成功一些?
新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部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我觉得我只是靠感觉而不是知识、经验的根据来编辑故事。因为没有这份根据,我曾经一度认为这反过来就是我的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差别化所在。我本来也不是动画业界出身的人,算是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所以也不认为其他的人是敌对的对手。
新海是一个十分真性情的人。《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他做动画的时候比起他人的看法更重视自己的偏好和原则。结局必须要是开放性的,这就是他的原则,即使一个简单明了的Happy End操作上可能更容易一些。《云》结局的问题不在于开放性,而在于这个开放性的结局技术上没有处理好。
在此之前我做了一部叫《秒速五厘米》的作品,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评价和支持,但是我感觉并没有正确传达自己的想法。我自己并没有考虑过什么HAPPY END/BAD END,但有很多观众把《秒速五厘米》这个故事归类到了BAD END里面。怎么理解作品是观众的自由,但是至少我是没有想要做成BAD END的打算的。再仔细深入地想一想,这就变成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吧。
到了《言叶之庭》的时候,结局依然是开放性的,但结合片尾曲后的彩蛋,故事这回终于更加完整了,观众期望Happy End的心理也得到了抚慰。但我还是觉得,新海你以后结尾还是稍微多写一点吧,别高潮刚过就放片尾曲啦,我心脏实在受不了。。。
三 人物塑造
新海作品的一贯核心之二,早熟努力执着无畏的少年和失落迷茫逃避现实的青年。
新海笔下的少年往往十分成熟,做出了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壮举,执着而无所畏惧地追求着什么。在《云》中,身为初中生的两位主人公竟然自己制造了一架小型喷气飞机,在现实中这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青年或是少年长大后反而胆怯懦弱,经常处于一种颓废的状态。在《云》中有一段比较长的关于浩纪在东京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台词十分文艺,配合上BGM十分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新海本人的经历有关,新海在Falcom工作的5年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期。没能从事最想做的工作,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不好。。。
新海回忆起每天晚上12点左右下班赶末班电车的情形,深夜1点附近从武藏浦和出站,到家还需骑上10分钟左右自行车,那10分钟里他一直都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样下去可不行,一定要做点什么出来”。
《她与她的猫》这部作品大体可以反映他本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另外,“电车”这个元素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应该也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这样一种心理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年轻时的我是多么勇敢,长大后反而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新海通过他的作品想向人们传达一点,生活中的一些事我们无可奈何,但我们依旧要不忘初心。这个立意往往还是很能引起年轻观众心理共鸣的。
此外新海常常喜欢在动画中设计一个“比男主人公年长的二十岁后半段的女性形象”,《云》中的笠原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笠原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一直默默支持着拓也。
总的来说,《云》的故事背景虽然宏大,但是只有6个主要人物。用90分钟来塑造这6个人物相对比较容易,结果也确实不错,不过女主角佐由理好像弱了一点。
四作画
先来说说背景。《云》的背景着实很精美,许多背景都值得单独拿出来欣赏,很适合做桌面壁纸。另外官方确实很贴心地做了一套桌面壁纸。
《云》的美术是由丹治匠和新海两个人负责的。图像线条写实,细节很充分,但色彩上更加丰富,可能会使用一些不那么现实的颜色,光影对比强烈。对天空和云的描绘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天空根据时间和季节可能会变成不同的颜色,而云有一种特殊的油画质感。
除了风景外,机器建筑等对象的描绘也十分细致。薇拉希拉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根据Staff表,应该是新海参考了网上某人的设计并改进而来的。剧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一些场景十分的高大上,SF风尽显。
说完背景我们再来说人物。新海本人是不怎么会画人物的,而且这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云》的人设和作画监督都是由田泽潮担当的,他的人设风格比较朴素。(田泽潮后来做过《亚尔斯兰战记》的人设。)《云》的人物作画质量并不高,这是这部动画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人物局部偏静态的关键镜头作画质量还可以,但人物连续动作的质量只能用勉强形容,甚至有崩坏。另外剧中大量使用远镜头,这样人物就变得比较小,看上去更加简陋。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新海在分镜中就是这样设计的,还是由于资金和时间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恐怕两者的因素都有。但观众可能往往会被精美的背景吸引住而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分镜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海采用了一些手法,比如关键点时瞬间局部特写或镜头的连续快速切换,另外大角度旋转长镜头的运用是新海的一个突出个人特点。
那时电视上正在放映《不思议的海之娜迪亚》(又译:《蓝宝石之谜》),监督十分喜爱该片的OP,开场第1卡镜头追着海鸥一路向上滑翔,紧接着出现太阳的画面,手绘的日轮光晕瞬间闪亮,那一瞬间让高中生新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后又在VHS上反复观看了好多遍,从那时起,他便萌生出想要制作影像作品的强烈冲动。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段镜头和《云》最后的一段镜头,两者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总体来说,比起文字的运用,新海在镜头的运用上要更加生疏,只能算是平庸。《云》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台词支撑起来的,而不是人物行为和镜头运用。
五、音乐
新海早年参与了许多片头动画的制作,可能是由于这种特殊动画形式的影响,他十分看重音乐的作用。说到新海动画的配乐,就不得不提到天门。
天门,本名白川笃史。他作为作曲家曾在Falcom工作,算是新海的前辈。两人应该有着深厚的友谊,天门自《她与她的猫》开始就为新海的动画提供配乐。他差不多与新海同时离开了Falcom,后来加入了minori。他参与了大量minori出品游戏的配乐工作,同时也继续为新海的动画配乐,直到《追逐繁星的孩子》为止。
天门其实并不是能力很强的一位作曲家,而且2008年以后作品水准有所下降,这可能也是他没有参加新海后续动画配乐工作的原因。不过他以钢琴或小提琴为基础创作的一些简单的旋律给人的印象还是很深刻。《云》的配乐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对于动画配乐来说,第一是要配合动画内容的需求,第二是音乐本身的质量。在第一点上《云》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除了天门以外,亲自担任音响监督的新海也功不可没。在第二点上,《云》中确实有一些素质不俗的乐曲。核心旋律也就是佐由理的小提琴的那段旋律十分惊艳,配合上动画中的一些高潮段落更加震撼人心。
六 制作团队
新海制作《星之声》时的制片方是Mangazoo,但后来Mangazoo被CoMix Wave收购了,新海后来一直与CoMix Wave保持合作关系。CoMix Wave这个公司从事多种业务,动画制作大概应该是从新海的加入才开始。另外一提,知名galgame制作公司minori曾经是CoMix Wave的软件事业部,因此新海曾经为minori出品的许多游戏制作过OP动画。2007年CoMix Wave拆分重组,负责动画制作的部门成为了后来的CoMix Wave Film。minori也成为了独立的公司,因此在《ef》之后就再也没有新海的参与了。《ef》的两个OP是新海OP中的代表作,十分精美华丽。
在《云》制作开始时,CoMix Wave的动画制作事业应该才刚刚起步,《云》的主创团队当时基本还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年轻人。新海没有协调团队制作动画的经验,又是第一次挑战长篇动画。在脚本上新海一度陷入瓶颈,制作进度曾一再拖延。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云》的完成确实不易。
回想起来这简直是在完成一件无法达成的使命,可以说没有川口、伊藤、CWF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云之彼端》杀青公映的那一天。在此期间,新海曾数次想到放弃,某个阶段,监督心中已经做好即便作品完成也无法上映的最坏打算。
《云》虽然已经不是个人独立动画了,但在此片的制作中新海还是担任了相当多的职务。除了监督、脚本、分镜,新海甚至担任了许多像摄影、编辑、色彩设计等这样具体职务。《云》后续的作品也依然是这样,这或许与新海本人的意愿有关吧。不过后来他也意识到,作为监督还是把精力集中到演出上更好一些。对于《你的名字》新海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前都是一帧一帧地做,摄影阶段自己不动手感觉就放不下心。但是这一次画面部分大部分全都交给了STAFF处理。而我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了背后的故事结构的编剧啊,时间轴的控制上面。
新海既非动画专业出身,又没有在动画业界长期工作的经历,说白了是一个圈外人。动画制作说到底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集体协作的工作,人脉对于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云之彼端》让新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身为监督的自觉,并让他在作品之外收获了他导演生涯中最值得信赖的工作伙伴,从此结成了新海团队。除CWF外、还包括田泽潮、丹治匠、马岛亮子、三木阳子等人。做片虽然艰苦,但一群人在一起“合宿”,感觉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学园祭。。。那时大伙儿还那么年轻,让监督不由唏嘘时光的流逝。
后来随着能力和口碑的提高,新海的Staff阵容越来越大,许多优秀的人才逐渐参与进来。当我知道《你的名字》的制作团队中有田中将贺和安藤雅司时,我其实挺意外的。最后来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云》是一部质量尚可的动画电影,作为新海的第一部长篇动画来说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10分满分的话,我可能会给7分左右。在《云》这个时期新海的能力还比较有限,但一些优秀的潜质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七 后语
《云》上映之后反响一般,评论两极化。新海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于是做了一部没有SF元素的由三个短篇构成的《秒速5厘米》。这部作品我觉得与《云》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多提高,所谓“短篇连作”这种形式并没有太运用好,但却使新海声名远扬,国内许多粉丝好像最初也从这部作品接触到新海的。
此后新海去了中东参加当地关于动画制作的研讨会,后来又在英国伦敦呆了1年。虽然不清楚期间他具体经历了什么,但他的创作思路确实开始变化,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他的初衷是想做一部受众更广,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能看懂的动画,然而这部动画却超越《云》成为了他人生第一大黑历史。
虽然买票去影院观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观众不在少数,但新海的身心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健康状况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发起了高热,且一连2周卧床不起。据他讲,那段日子里他躺在床上连续不断地做噩梦,打那以后新海行事起来变得愈发谨慎。
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新海回归到自己擅长的青年男女情感题材,做了短篇动画《言叶之庭》。新海此时在演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出于谨慎只做了一部“小品”。直到下一部《你的名字》,新海才终于扬眉吐气。
由于新海的短篇动画往往比长篇动画成功,人们有时错以为他只会做短篇动画。新海还是有驾驭长篇的能力的,之前长篇动画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海之前走了不少弯路,然而没有弯路是白走的。没有过去的失意与磨练也就没有今天《你的名字》的强势逆袭。
新海曾不止一次说过,某种程度上《你的名字》是《云》的另一个重拍版本,他将《云》里没能实现的部分,通过《你的名字》重新演绎了一遍。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6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