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动画电影:不止IP,中国和美日动画电影的差距还体现在这些方面

在动画电影界,美国和日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根据知名电影资料库IMDb的数据,在评分前50的动画电影中,日本占了18席,美国占了19席。根据豆瓣的动漫电影评分数据,前50中有25部是日本电影,15部是美国电影。

在票房方面,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50的全部都是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电影虽然整体票房略逊一筹,但是也不乏高收之作,《千与千寻》全球票房高达2.7亿美元,新海诚新作《你的名字》在国内上映6天就收获了3.7亿人民币的票房。

虽然同是票房和口碑的霸主,但美日的动漫电影却完全不是一个套路,连两方的死忠粉丝都常常互相调侃,美国人觉得日本电影实在太懒了,一直在跟2D死磕,日漫死忠则觉得美式动漫电影太过夸张滑稽。那么,这两种风格的不同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美国 V.S. 日本

角色形象各不同

美国动画片的主人公,最常见的形象特点是幽默风趣、 神通广大 , 勇敢执着、充满正义感。配角中则大量充斥着幼稚无知、多嘴多舌、四处添乱、煽风点火的家伙。角色个性鲜明,情感直接明了,动作夸张性强,角色形象追求的是给观众带来鲜明的冲击感。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与美国动画电影惯于塑造个性鲜明张扬的形象不同,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形象塑造更注重整体意境的创造与描绘,时常依靠无声的动作或眼神来反映内心世界,角色形象追求的是意境和感觉,常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叙事风格有差异

在美国,不管是迪士尼还是福克斯,它们制作的每一部动画电影几乎都有一个精心打造的、新颖独特的、极富有想象力的叙事空间。比如《头脑特工队》中的对大脑世界的描述,有中枢控制台,有能通往任何地方的思维列车,还有迷宫一样的长期记忆区和专门的梦境制造工厂。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与美国动画电影大多营造整体性的虚幻空间不同,日本动画电影在叙事空间的塑造上,总是喜欢采用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片中人物也基本上都是在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之间穿行。《千与千寻》中,主角一开始也是生活在现实空间中的,但是却意外的闯入了一个灵异小镇,并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展开了一段拯救之旅。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为了让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穿梭变得扣人心弦,“画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动画电影在叙事空间的塑造上,非常注重画面本身的造型效果。宫崎骏电影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精心绘制的场景。新海诚的作品更是以“随便截屏皆壁纸”而闻名,画面细腻,背景层次丰富,通透的光线似乎能从屏幕中直直地照入你的心里。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此外,美国动画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以极佳的节奏感抓住观众的眼球。而日式的故事则是娓娓道来的,不急不慢,像一条在林间淌行的小溪,通过和煦温暖的画面让观众移不开眼。

不一样的情感表达

美国动画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早期百老汇歌舞剧的影响,从迪斯尼出现有声动画开始就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歌剧模式,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角色情感,用舞蹈般的肢体动作来阐释角色内心情感的状态。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而日本在情感的表达过程中则更为含蓄,注重细节的表达,无是在动作还是表情,它们习惯用一种相对和缓的,像带有呼吸般的节奏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文化底色的差异

究其根本,电影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催生出不同的表达方式。美国的出现源于一批“坚持信仰自由”的西欧移民,自由也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在这样的底色下,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得以交融共处,也拓展了动漫电影的想象空间。此外,“东西大洋,南北弱邻”的美国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屹立不倒,最终成为超级强国。这种“强国自信”体现到动漫电影中,就是敢想敢做的主角,和正义总能获胜的故事。

日本处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带,因此,他们格外的敬畏自然、崇拜森林,“认为日本的山山水水、大地万物都是神的产物,都承接着神的灵气,即万物有灵。”这点不在宫崎骏的电影,还是新海诚的《你的名字》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

著名东方学家中村元提出,“日本人的思维方法中最基本最引人出目的,是全盘肯定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客观条件。”这种类似于“认命”的心态,既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在日本动漫电影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动漫电影定位的差异

在美国,大部分动画电影的受众都只是儿童。所以美国动画电影总是倾向于用鲜明的人物、冲突力强的故事来讲述一些简单的道理。像《头脑特工队》这种用动画手法讲述大脑世界的片子都已经被评为必须由家长指引观看的等级。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相比之下,日本动画电影基本都是面向全年龄层的,是一种“给孩子看,也给大人看”的电影。甚至有一些口碑极佳的电影,是专门给大人看的,比如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系列。其中有大量对于生死,对于科技的反思,远远超过了儿童的理解范畴。如此看来,日本动画电影有些时候这是借助了“动画”这种限制更小的方式,来表达一些成人世界的议题。正是因为日本动画电影总是想在电影中加入更多深层的思考,所以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风格往往是“内敛含蓄甚至带有一丝晦涩”。

不只是IP,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差异之外的共性与启示

虽然美日动画电影看起来天差地别,但是在巨大的差异背后却还有很多共性。

它们的空间和故事设置都极富想象力,既注重通过画面和音乐打造出的完美空间,也不会因此削弱了故事的逻辑。(没错,我就是在吐槽《大鱼海棠》)而且它们都注重将民族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美国动画电影总能体现多元的民族因素,比如《花木兰》中的中国元素,《冰雪奇缘》中的北欧元素等等。而日本动画电影则注重体现本国的各种文化元素,比如神社和各种特色祭典

最重要的是,这两国的动画电影都有十分充沛的情感表达。看美国的动画电影时,那种幽默奔放的情感总让人有种乘上过山车一般的感觉,想要跟着它笑,跟着它哭。而日本动漫电影,则一以贯之的用委婉细腻的情感戳动着你内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哪怕明知即将到来的是永别,也想要认真说一句:明天见呐。

动画是一门表达情感、阐述主题并的综合性艺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需要在剧本、人物和场景设定等各方面的完善设计,同时也需要动人的情感表达。设计和情感是影响一部动画电影成败最关键的因素。

设计的完善可以依靠技术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来解决,那情感呢?很遗憾,优秀的情感表达是无法通过技术和体系获得的。

这也许恰恰就是中国的动画电影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动画电影欠缺两样最重要的东西:充沛的情感和将情感传递给观众的方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认为:

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创造的冲动,有与人联系和交流的欲望,有对秩序和格局的敏感,这是人性的潜能,它在儿童身上很容易自然产生。可是我们现在强加的、一厢情愿的事太多,外部人为强加的东西反倒容易泯灭和消解人性深处的一种潜能。

此外,中国的动画电影行业在“情感表达技术”方面有重大的欠缺,这是我们无法大量产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其实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并不晚。1941年,万氏兄弟摄制完成《铁扇公主》,这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此时距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的诞生仅过去四年。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父”的手冢治虫曾说,自己是在少年时看了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才放弃医学专业走上动漫创作的道路,足见当时中国动画电影的影响之大。1961年,长达120分钟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映,据统计,《大闹天宫》先后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与放映,并多次获奖。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日本、美国动漫进入中国市场,对国产动画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期间,大量的从业者成为了美国和日本动画的低级代工,在这种代工生涯中,基础的技艺虽然得以发展和加强,但是却缺乏一种全局观念。这也导致了中国虽然有大量的基层动画人才,却没有能纵览全局,讲好一个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电影人才。

中国动画学会常务理事杜刚也表示,“我国动漫产业与动漫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还是在故事脚本问题上。”在这种叙事人才断层的背景下,中国的动画电影想要像美日一样,制作出引人入胜的影片,恐怕首先需要寻求叙事能力的提升。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认为,“中国动漫要有自己的动画语言,应立足当下的生活,讲中国的故事,这才是打造新时代‘国漫’的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6376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