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1984动画电影:“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在奥威尔的肩膀上看自由的消亡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三句话在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一九八四》中反复出现,同时也是《一九八四》创作的来源。

乔治·奥威尔在创作《一九八四》前经历了几件大事。

1.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这一年的年底,奥威尔和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战争期间,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后因喉部受伤而退出前线。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一书,后来成为了解西班牙内战的权威性文献。

2.西班牙内战最终由于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而宣告失败,而没有死于战争中的奥威尔险些死在内部党派的倾轧之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造成极大的影响。奥威尔曾说自己从1930年开始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了,内战结束后,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为奥威尔之后写作《一九八四》以及《动物农场》埋下了伏笔。

《一九八四》:站在奥威尔的肩膀上,目睹自由如何消亡

奥威尔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第五年才开始创作《一九八四》。最开始奥威尔为这部小说取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但是他的出版商出于营销需求让他换个名字,奥威尔没有反对,于是《一九八四》应运而生。

那么奥威尔为什么要选择一九八四这个年份呢?有人说奥威尔是将小说出版年的1948年后两位倒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九八四年是费边社成立一百周年。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一九八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法否认《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成为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品。

《一九八四》的内容从大洋国展开,作为真理部外围党员的温斯顿每日的工作就是篡改历史。在小说的世界观中,国家内部结构被彻底打破,高度集权统治成为社会主流。统治者“老大哥”通过改变历史,创造“新语”、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并利用具有监视作用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老大哥”的崇拜驱使人们对国内外的敌人实施全方位打击。

《一九八四》:站在奥威尔的肩膀上,目睹自由如何消亡

不知从某一天开始,温斯顿开始怀疑自己周遭的一切,开始怀疑“老大哥”的存在。在日常工作中,他只能看到周围那一张张充满冷漠的脸。在电影放映会上,他又能看到人们对“老大哥”那狂热到疯狂的崇拜。温斯顿开始无法接受这一切,于是他买了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开始将自己的每一天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即便这样的行为足够让他被判处死刑。

之后,温斯顿和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了感情,那是温斯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而存在。但这样的事情是无法隐瞒“友爱部”的监视的。没过多久,温斯顿成为了思想犯,在经历了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后,最终成为了一个“思想纯洁者”,故事遂告终结。

《一九八四》:站在奥威尔的肩膀上,目睹自由如何消亡

其实《一九八四》通篇看下来,有点《乌合之众》的意思。在高度集权的社会中,不容许个人存在任何思想是维持集权统治的基础。

奥威尔借温斯顿的心理及语言描写,深深控诉这种麻木不仁的大众心理。奥威尔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对集权统治、乌托邦理想的讽刺。

奥威尔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自由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它是无数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同时自由也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因为随心所欲的自由换来的不过是另一种层面的暴动。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25211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