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虚拟偶像的“春天”是商业化还是创造力?许星悠给出答案
2009年,Miku 初音未来作为第一代虚拟偶像的代表正式走入大众的视野。根据艾瑞数据的统计,2020年泛二次元用户将达到4亿人次,用户消费也将2025年前后迎来1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虚拟人物逐渐从二次元领域脱离并走向线下。在步入全真互联网时代的过程中,虚拟偶像作为线下场景运用最为广泛的形式,正在逐渐融合发展并不断引领着生活方式的变革。
虚拟偶像的商业化之路
今年3月,康师傅冰红茶热带风味官宣品牌形象大使许星悠,彼时的她,还仅仅是国产篮球动画剧集《左手上篮》当中的一个角色。5月,许星悠完成从二维概念到三维形象的升级,发行个人EP《嗨!》宣告出道,同时签约CAA中国成为旗下虚拟艺人,并获得Wilson篮球在内的多项合作。
截止10月,康师傅冰红茶热带风味携手许星悠已完成了产品包装形象升级,以“破防水”为卖点,主打校园市场。在过去的三个月内,ChinaJoy活动参展,线下主题店,B站“校园超新星”等一系列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无不展示了品牌与许星悠深度合作的信心。
当众多品牌公关在代言人“塌房”事件的惶惶之中如履薄冰,而国产虚拟偶像的诞生浪潮以洪水之姿横空出世,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解决难题的出口。
在面对高昂的代言费与公关风险,“永恒存在、可塑性高、形象可控”的特点使虚拟偶像成为了“永不塌房的存在”。在创新科技的引领下虚拟偶像比传统代言人可呈现内容更加多元。而Ayayi、翎-Ling、许星悠等以时尚潮流为标签的虚拟偶像似乎更加受到众多品牌的青睐。
品牌同样瞄准了这一“大蛋糕”。2021年,以品牌为背景应运而生的虚拟偶像井喷式输出,有欧莱雅的“欧爷”“莱姐”;花西子国风虚拟偶像“花西子”;屈臣氏AI代言人“屈晨曦”等。不需要考虑代言人人设受众与配合度,养成一位拥有品牌属性且绝对契合企业文化背景的虚拟偶像成为了一次高性价比的尝试。在动漫与科技产业发展态势向好的今天,更是吸引着一众企业将对该领域的探索加入最新的战略规划。
调查显示,2021年国内网民追星群体中有超6成关注虚拟偶像产业。而其中仅有22.1%标识自己不会经常更换偶像。
不同于有明确商业目的的虚拟人物,许星悠的诞生之初便是纯粹的“偶像”,没有品牌文化作为背景加持,许星悠少了标签化的记忆点,但同时也使得其运营思路更为广阔,回归了IP本身固有价值。
在社交媒体上,许星悠如同真人一般分享自己的出游美照,工作日常等。热爱音乐与运动,对于时尚穿搭具有自我风格。许星悠同样注重视频类内容输出,横向对比集原美、阿喜等纯短视频虚拟偶像,以许星悠形象为基础的可视化内容品类在逐步全面覆盖。
许星悠亦拥有“特别模式”的设定,该模式打破常规的人物呈现,为其构建了一个数字世界观,融合了建筑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思维,让许星悠具有可拆解的多样性及能动性。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泛二次元、偶像饭圈及科技创新领域,其发展方向不受资本限制,也使其可以灵活的服务于更多品牌需求。
团队也在许星悠的运营当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现代对于虚拟偶像的认知也越来越趋近于用三维的技术还原真实的人物形态,但数字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突破现实世界在视觉与形态上的“不可为”。提供差异化体验也是许星悠运营之中不断寻求的关键。
虚拟偶像更深层的意义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70.3%,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随着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发掘,越来越多产业与虚拟偶像联系在一起,虚拟偶像带动产业规模将逐步扩大。
国产虚拟偶像从2017年站上风口至今,开始演化出虚拟主播、虚拟KOL、虚拟主持人等各种形式。虚拟偶像也不再是一个可实现交互的形象这么简单。
作为科技化产物,虚拟偶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以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连结年轻人心理,在泛娱乐领域传播正向能量;也在追求技术的革新,不断促进着VR、AI等显示技术和云技术的发展。
而我们仅仅看到虚拟偶像在娱乐领域展现出的冰山一角,其中的巨大潜力还在等待更多人来挖掘。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7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