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亏损或超1亿,卡梅隆和施瓦辛格谁来背锅?
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上映近一周,在内地的票房成绩非常尴尬,首日就败给了已经上映超过一周的文艺片《少年的你》,仅收获6300万票房,上映第二天周六,几乎被《少年的你》超过一倍。在那之后票房更是逐步下跌,截止到发稿票房还不到3亿,预计在内地最终票房4亿出头。
另外,电影在北美同步上映,从目前更新的票房数据来看同样很不理想,上映首日票房勉强过千万美金,周六休息日也仅微涨了4%,然而到了周日上映第三天,就断崖式下跌到750多万,按照这样的走势,《终结者》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可能过亿都困难。
按照分账比例推算,《终结者》制片成本1.85亿,算上发行和宣传费用,电影票房至少要拿到5.5亿才能保本,特别在中国市场,电影的分账比例仅为22%,因此电影最终很有可能要面临过亿美金的亏损,施瓦辛格也彻底被拉下神坛。
那么电影失败的锅该谁来背?
老IP难以焕发新生机
1984年,卡梅隆编剧、导演的《终结者》上映,这部电影对于卡梅隆和施瓦辛格来说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他们俩成为好莱坞电影圈的宠儿。
到这一部《终结者:黑暗命运》上映,时间已经过去35年,这期间各种特效大片数不胜数,漫威、DC、福斯等大厂牌也推出各种科幻宇宙,甚至于主流观众群也已经更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终结者”这个老IP想焕发新生机难上加难。
观众在电影里能看到导演蒂姆·米勒所做的努力,他想把故事讲的稍稍不一样一些,比如这一部不再是追杀约翰·康纳,莎拉·康纳也从一个只会逃跑的弱女子,变成了专杀终结者的女英雄,新晋终结者REV-9更加厉害,也更有智慧。然而不管怎么改,“终结者”的内核不外乎追杀、保护和逃亡,在观众看来了无新意的故事框架,有多少人愿意为之买单?
另外,也正是因为终结者这样的基础设定,让导演在创作中变得束手束脚,没有办法跳出窠臼,最简答的一点,REV-9再怎么厉害,哪怕他能一分为二,也还是普通的人形,还是独行的杀手,这决定了《终结者:黑暗命运》无法成为满足观众感官需求的大片,毕竟和漫威、DC与时俱进的大制作相比,终结者还是有些老旧,没有什么花招和必杀技。
动作场面少,剧情是硬伤
那么,除了唤起观众回忆的IP之外,这一集《终结者》还有什么亮点呢?看过电影之后会发现真的找不出来。当年卡梅隆非常注重剧情和节奏的把控,《终结者》前两部虽然特效上没什么亮点,但终结者的恐怖,以及对莎拉母子的步步紧逼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让人脊背发凉,二流的电影靠视效征服观众,一流的电影靠的是剧情和气氛营造。
这一次卡梅隆还挺上心的,让电影故事承接《终结者2》(侧面说明他对后面的几部都不满意),并且还担任了监制,但他毕竟不是导演,还要忙着自己的《阿凡达》系列,蒂姆·米勒拍的很用心可还是没能抓住终结者的精髓,电影节奏把握的不好,导演似乎为了照顾新一代的观众,试图把故事逻辑放在角色的台词里说出来,很多文戏太拖沓了,让这部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昏昏欲睡,而动作戏仍然是传统终结者的打法,没有丝毫新意,并且几段大战还感觉少了些,特别是观众最想看的施瓦辛格,可能是照顾他的年龄,缺少高强度的动作,让人看的很不过瘾。
施瓦辛格败光好人缘
施瓦辛格今年已经72岁了,勇气可嘉,片方很看重中国市场,所以让他过来宣传。然而他们没意识到的一点是,施瓦辛格除了老之外,积攒几十年的好感也差不多被一部接一部的烂片消磨殆尽。
其实观众可能早在他客串《终结者3》的时候就看出来他已经打不动了,在那之后,他和成龙合作了《环游地球80天》,演《孩子和我》等一系列文艺电影,在《敢死队》、《金蝉脱壳》等动作片里,也不再挑大梁。如果只是在电影里跑跑龙套也没什么,但今年的《龙牌之谜》实在把观众伤的不轻,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瓦辛格参演《终结者:黑暗命运》,可能还不如不演,或许那样会效果更好。
就像施瓦辛格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说的那句“我不会再回来”了一样,至此,他应该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卡梅隆应该也会对这个IP彻底死心了吧,不继续拍反倒是最好的选择,就让前两部成为永恒的经典吧。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