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一场失败的嫌疑人X献身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当周冬雨问大家“was和used to be”的区别时,江一燕肯定是知道答案的。
随着反复被朗读的“这里曾是我们的家园”,《少年的你》将镜头回溯到2011年,用一场残酷青春物语把“校园霸凌”搬上银幕。
一个好学生,一个小混混。女的终日被霸凌欲哭无泪,男的成天超社会不知疲惫。曾国祥把陈念的角色交给周冬雨,是一步朴实的防守。从《七月与安生》的合作里磨出来的金马影后,没有用模式化的小妞来敷衍,场场哭戏滴滴走心。
而把小北的角色交给易烊千玺,是一招华丽的冒险。从《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显贵”变成《少年的你》中的“底层”,易烊千玺用凌厉的眼神和满是伤痕的身躯,证明了他是“值得等待的”。既等待他成长,也等待他长成,长成一个角色应该有的样子。
不过,纵使曾国祥极力运镜之能事,也没能填补《少年的你》“结构拼贴”的文本问题。此前,《少年的你》6月紧急撤档,就扯出了原著小说抄袭《白夜行》、《忍冬》、《嫌疑人X的献身》的嫌疑。
应该说,《少年的你》更像是一部“青春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整部电影被割裂成了两截:上半部是言情,下半部是推理。
遗憾在于,这言情是《悲伤逆流成河》的郭式,充满泪与血,疼得人喊爹;这推理是抽离逻辑的东野圭吾,毫无反转和波折,蠢得人叫娘。
更可怕的是,在一种“父母缺位”的环境设定中。亲子关系不好的女孩去霸凌同学(魏莱),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忍受霸凌(周冬雨),无父母看管的男孩用暴力终止霸凌(易烊千玺)。但凡这里面父母稍有作为,也不至于闹成惨剧。而对于无助的主人公来说,似乎只有“复仇”才是终极答案。
电影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似乎连导演都迷失了:这样拍《少年的你》,它还对遏制“校园霸凌”有社会作用吗?因为甚至就连霸凌者本身,也不过是“冷漠家庭”的受害者。除了一对虐心的恋人,电影基本不给观众以正向的心理抚慰。
倒是经常被妖魔化的高考,被《少年的你》拍出了它原来的样子。考生们无节制地羞辱同学,然后念着有魔力的励志口号,奔向主人公所向往的人生。
硬不硬
易烊千玺问周冬雨床上“热不热”,周冬雨反问对方沙发“硬不硬”。这突如其来的黄腔,搭配易烊千玺“想睡你”的荷尔蒙与濡湿的天气,混合出一股子带有青草味的暧昧。
这是独属《少年的你》的颓靡气质,周冬雨家门口昏黄的楼道,易烊千玺蜗居的天桥下的旧房子,以及易烊千玺被逮捕时的废楼,无一不在构建与“彩色青春”相对的“灰色时空”。
电影讲述了,高考前夕的两个少年陈念(周冬雨饰)和小北(易烊千玺饰),守护彼此共同成长的故事。放学路上,周冬雨撞见了正被一群混混胖揍的易烊千玺。义愤之下报了警,却被混混们为难,要求她亲一口易烊千玺才放过两人。
结果周冬雨还扭扭捏捏的。拜托,白亲易烊千玺你还犹豫个啥?不行我上!
亲完礼毕后,混混们还发出了银铃般的姨母笑,你们不是导演派来磕CP的吧。
狼狈相识的两人莫名的投契:周冬雨软弱得可怜,易烊千玺强悍得可怕。周冬雨激发了易烊千玺强烈的保护欲,“你要是付一点钱,我可以考虑保护你”。结果女学霸无情回怼:“你自己都保护不了还保护我”。
整个电影最微妙的场景,就是易烊千玺不远不近地跟着周冬雨。我就在你方圆十米,默默感受你的悲喜。硬糖君敲黑板,这种事一定要有一张四字弟弟的帅脸才可以做,不然人家女孩子分分钟告你骚扰,以为是电车痴汉!
这大概就是半熟的恋情,缘分半熟,时机也半熟。如果没有极端校园霸凌,很难想象周冬雨这样的好学生有机会爱上一个古惑仔;如果她们顺利实现愿望,念完大学的周冬雨还会眷恋辍学的易烊千玺吗?
很疑惑那一句台词“我们一定会肩并肩,光明正大的走在大街上”,这是《白夜行》看多了吧?你们俩一没犯法,二非鬼魅,走在阳光下是怕晒吗?大概是拼贴了太多元素,主人公苦苦的恋情,偶有亮点但大部分时候都给人一种造作感。
当然,心里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满了。周冬雨能给易烊千玺温暖,易烊千玺能给周冬雨保护,这就够了。只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周冬雨喜欢上易烊千玺似乎是“唯一的结局”,他们的相爱是被电影给“造就”的。一个单亲丫头,天天被班里的绿茶霸凌,碰到一个要跳出来保护你的易烊千玺,谁能拒之?
惨不惨
看着仰拍的镜头,阴恻恻地打在霸凌者的脸上,《少年的你》用一种近似恐怖片的手法完成了校园暴力的影像重构。在所有程度的暴力中,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残忍的一种:不仅有身体虐待,更兼心灵羞辱。
身体虐待包括但不限于耳光、拳脚、美工刀、小白鼠。心灵羞辱更是移植去“宫斗剧”也不为过。
魏莱嘲笑周冬雨帮妈妈还债,这是基于“家世”的贬低,好比夏冬春说安陵容的爹只是个知县;魏莱要脱周冬雨的衣服,看看是不是身材好才有那么多男生保护,这是基于“色相”的羞辱。好比失宠妃子说别人“一身子狐媚功夫”。
一个青春电影,却充满了女性恶毒的话语体系,平安读个书比《甄嬛传》通关还难。面对校园霸凌,几乎所有的群体都变得“失语”。警察去找班主任,班主任只好找家长,而家长却对孩子不了解。皮球踢来踢去,最终让被霸凌者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希望,说出了“帮我杀了他们”的绝望。
电影的反派魏莱,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天生的恶毒。她组织同党霸凌他人,在发现周冬雨有人保护之后,又转向了同党中比较好欺负的阿渺。在同学面前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被警察问话又乖巧得像只猫。在意外发生之前,她还简单地以为用“钱”就可以对“过错”一笔勾销。
最震撼的场面,是魏莱被警察问烦了的“原形毕露”。她质问警察胡小蝶死了有什么不好?说不定家长往学校一闹还能赔个几十万。就算她考上大学,出来工作能有这么多钱孝敬父母?
天使的皮囊下,住了一个撒旦。可当“复仇”的快意退去,留给观众的恰恰是关于校园霸凌的“哥德巴赫猜想”:面对象牙塔里面的暴力侵害,学校家庭和法制都无能为力时,只能依靠个体之间的相互厮杀来解决吗?
在案件浮出水面后,整个推进过程显得冗长乏味。电影反复对小北的牺牲与陈念的接受进行渲染,一种道德捆绑式的“献身”为苦情蒙上了阴影。在陈念无路可走时,她对小北说“你保护我吧”。而对小北来说,这句话更像是一个许可而非乞求,许可他背负本不必背负的使命。
“我喜欢一个人,就要给她最好的一个结局”。小北保护陈念,如同愿意保护自己失落的灵魂碎片,那个正直善良的有所期盼的碎片,他在陈念身上找到了。他选择最痛苦的一条路,替陈念背负苦难,让陈念替他走向光明。
应当说,曾国祥对结局的处理还是聪明的。他放弃了“献身”的文本,转而抹平了周冬雨角色身上的“道德愧疚感”。但一部校园霸凌的电影中夹杂了太多的分支,最终使得这份爱情仓促又潦草,血腥又腻味。
难不难
曾国祥用《七月与安生》拯救了安妮宝贝,证明导演的鬼斧神工可以挽救一部矫情文本;但他似乎无法再用《少年的你》拯救玖月晞一次,反校园霸凌的外衣难改青春疼痛文学的“元身”。
只抓住了悲伤、残酷、疼痛等关键词进行提炼,却没有宏观、完整地审视故事基础。最关键的是,《少年的你》所讨论的霸凌主题显然无法解释为“成长”。这种问题是不会以“霸凌者的意外死亡+男朋友替我蹲牢房”解决的。电影所谓的和解,不过是“法律和抛开社会自我审查”后的一种自欺欺人。
粗暴地将其称为“反校园霸凌”作品,将同款主题的青春文学搬上银幕用于讨论社会热点,试图靠近现实主义的题材表达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影片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演员的哭戏,的确颇能带动观影情绪。但把这种情绪剔除后,它只剩下“半个郭敬明+半个东野圭吾”的骨架。
近两年的青春片“变奏”明显,《悲伤逆流成河》展现了沉默中未被关注的青春,《狗十三》是驯化与被驯化的无奈循环,《少年的你》则是用边缘人物去解构社会题材。三部影片都是略显压抑的,但是无一不在主题上直指当下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青春片在题材上的突围和进步。
在压抑的情节中,会使观众年少时或者曾被掩埋于心的意识再次回归,从而达到情绪的发泄。但令人遗憾的是,“疼痛”和“过往”依旧是国产青春片迈不过的“两座大山”。
我们的青春不止有过往的美好,但电影却无一例外地选择停留在过去。《少年的你》仅在一头一尾有后来的“陈念与小北”,整个故事都是“过去式”。当怀旧变成一种商业资源时,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与意义。似乎只有“高考前”的小北才有青春,在那之后都不值得被记录。
而在“疼痛”之外,青春片始终未能挖掘“甜蜜”的魅力。平淡如水的爱情哪有人看,只有血泪交织才叫深刻动人。同时,就连观众的胃口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夸一个青春片的演员时,人们更爱用大开大合的“哭戏”来证明:你看哭得多棒,情绪多到位!
狱中见面,当曾国祥把镜头反复在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之间切换时,震撼之余,也颇让人担心青春片的未来。在决绝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只去渲染无节制的情绪时,它们是不是已经退化成了“青春情绪贩卖机”?
周冬雨反复在课堂上问was和used to be的区别,其实在电影里是有答案的。那就是:青春片过去是回忆的摇篮,现在是情绪的废墟。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1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