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后感 对于我而言,成为教师,仅仅是打开了梦想的大门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新教育之梦》一书是由朱永新教授所著。在序言中,朱永新教授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这练习册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他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因为他就是当初的盲童戴维。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朱永新教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这不由得我想起我自己。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在我八岁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曾问同学们长大做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长大要当老师。其实早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心里就初步有了设想。我是1978年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于闭塞的村庄来讲,当时改革的春风并未迅速吹进千家万户。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日子要多难有多难。听母亲讲在她怀我的时候,既要忍饥挨饿,还要到生产队去劳动,挣工分儿。我出生的时候皱皱巴巴,婴儿啼哭犹如小奶猫叫一样微不可闻。家里人都认为我很难成活。母亲营养不良,没有奶水,就用高粱米汤、糖水一点点将养我。后来,我终于能睁眼看世界。但是,一次意外也给了一家人不小的惊吓。那是我尚在襁褓中时,有一天父母在院子里干活。那天风很大,突然一阵大风将家里唯一一扇木框窗子刮落。等到父母发现后,慌忙跑到屋子里,看到窗框就砸在我的耳侧,残破的塑料布和碎玻璃一片狼藉,母亲一把抱起我就嚎啕大哭。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贫困的岁月最是考验人性。在我六七岁之前,我家一直住的是土坯房,那是父母结婚时两人自己用泥巴一点点垒起来的,印象里不光滑的墙面,甚至都能看出五指印。每年过年时父母都会将要来的报纸糊墙糊棚,苦巴巴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贫困渐渐缓解。苦底子惯了的乡亲们仔细得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们会为家里跑丢了一只鸡弄得左邻右舍鸡飞狗跳,也会为谁家有了难处二话不说伸以援手。对于这样的现实,父母总是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做人要宽仁厚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父亲是有才情的人,不仅字写得好,还爱好文艺。他的气质里藏着书卷气,他也总会被乡亲们请去调解家长里短。母亲很勤俭,总会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总能用她那巧手变废为宝,让我们姊妹穿得漂亮。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我很小就憧憬长大做一个活得漂漂亮亮的人。父亲有一次听到我的“梦想”后,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等你上学了,好好学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就这样,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人就是这样,不管你多大年龄,只要心有光芒,路就有了远方。在我八岁时的9月1日那天,爸爸带我去小学报名入学。老师那温和的神情话语,家长和孩子们对老师无比敬仰的态度,一下子令我豁然开朗,我的梦想就是——做教师!

幼时梦想终成真。1998年3月1日我终于站在了自己喜欢的人生“舞台”。二十多年来,我从小学教到了初中,陪伴一茬茬孩子成长,也目睹着时代变革下每一茬孩子的不同。从小到大我用坚持与努力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这些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我一般对未来无限憧憬呢?教师的受众是学生,学生是生命的个体,我们的使命就是培育发展中的人。承此生命之重托何其有幸!又何其任重道远!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对于我而言,成为教师,仅仅是打开了梦想的大门,《新教育之梦》一书则激励我梦想变得丰盈,让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当前全球新冠疫情推动着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科教知识与人文素养,小我追求与家国天下大情怀的融合。这需要的是精神传承,思想熏陶,价值引领,是人生境界的升华,是教师格局的潜移默化。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成为有济世情怀的人。一个拥有济世情怀的良师,他会将家国天下紧系于心。他会在与学生交流中传达自己的所见所识所思所悟。教师的见地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判断,教师的格局也同样影响着学生的生命维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不可替代,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正值塑造形成阶段,教师的影响力真可谓“细思则恐”——他既可以成就孩子一生,又可能将孩子毁于一旦。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不误人子弟”是我从教的终身信条。人生中有些“误”可能有弥补机会,而“误人子弟”这个“误”则是“致命”的,具有毁灭性的。从传授知识的准确无误,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都应是教师潜心学习和研究的。我们培育的是人,是生命,是灵魂,每一代孩子都会随时代变化,而有他的思想主流与个性。三尺讲台,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学究已成为过去式,单一的说教跟不上当今时代孩子们的眼界与早慧!如果教师今天传授的新知或过程,不比孩子们昨天通过什么途径自主获取这项新知丰富精彩,如果教师教授的方式都是工厂式的模具化,那么教师的教学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教师唯有与时感同学生所需,努力成为助益学生成长的“好老师”,方是从教之道,全师之责。

教育有梦,攀登圆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4089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