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党工作的重点是如何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国际上,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期间全盘否定斯大林,国际共产党运动掀起剧烈动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引起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反思。因为照搬苏联模式,当时已经进行了近三年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从理上作了最初尝试。

再读《<a href=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执著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在整个民主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创立了自己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并以此发动和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成功。建国以来,毛泽东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了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变。当然,由于形势发展很快,毛泽东随着地位变化,他的思想没有顺应形势,以致他的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能得到自始至终的贯彻,社会主义实践也因此遭遇重大挫折。但无如何,毛泽东以其出色的理探索和革命实践开拓了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为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实践。

面对两个重大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吸取国际经验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暴露的各种矛盾,毛泽东《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文献都是对此作出的科学回答,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把这一回答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高度。

再读《<a href=论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以“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基本方针为指导思想,在考察和借鉴苏联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出发,以十大关系切入,就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仍待改善的地方展开分析。可以说,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奠定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初理和政策基础,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和实践意义。

举例来说,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货物不充足,货币不稳定。当时我国对农业和轻工业比较注重,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物价和货币也是稳定的。但还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需要,更快增加资金积累,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苏联通过义务交售制等办法积累资金,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的我国,工人存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中央和省市权力高度集中,工厂缺乏独立性;面对农民,粮食收购、农业税、工农业品的交换,合作社收入分配要吸取苏联经验。因此需要逐步改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给工厂下放适当权力自主经营;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粮食收购、农业税、工农业品的交换,合作社收入分配都要合理。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苏联中央高度集中,地方没有机动权。而在当时的我国,中央较多干预地方,不同地方商量办事,而是直接下命令;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相互有意见。因此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地方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调动省、市、地、县、区、乡的积极性。

再读《<a href=论十大关系》”/>

这些都是毛泽东在文章中对苏联经验教训的吸收和对我国实践的反思和建议。可以说,《十大关系》开启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93年,毛泽东诞辰百年之际,胡绳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摆脱苏联模式的功绩,他说:“在十分尊重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同时,毛泽东坚决反对把十月革命的模式强加在中国革命头上、要求一切照办的倾向,坚决反对苏联领导人(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利益在中国头上挥舞的指挥棒。”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859.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