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学一点,再学一点
——多角度读《走一步,再走一步》(22下)
汪旭升
精读一篇课文,不能浅尝辄止,而要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可以尝试多角度阅读,学一点,再学一点。
其次把握其结构。
从整体上看,本文的结构是一事一议的。课文绝大部分篇幅记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的一次“脱险”经历,最后一段进行议论,揭示其中蕴含着的生活哲理。叙议结合:其叙述是基础,是“画龙”;议论是深化,是点睛。这种结构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一点“画龙点睛” ,在习作中运用。
还可以换个角度再学一点,运用伏笔,让过程具体化。本文有较强的感染力,一是因为采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二是因为记叙事件的过程很具体,让真实的故事变成文章的真实感。而同学们的文章写的是真事,因为事件的过程不具体,却往往缺少真实感。本文记叙过程很具体,分爬悬崖前、中、后的三个阶段展开,直到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脱险,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在此之前,多处运用伏笔。如“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伏笔下文中提到的“我”身体瘦弱、性格软弱和陷入石架后的恐惧。又如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伏笔“我”陷入困境的客观环境。又如“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心里描写逼真、细腻,恐惧到极点,为下文巨大的成就感作铺垫。最后如“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伏笔黑暗中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杰利是有责任感和重情义的,65岁时写作本文的莫顿·亨特可能永远也忘不了吧。
人生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中,学一点,再学一点。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