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证据越充分,观点就越准确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在美国长篇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作者丹·布朗结合侦探、惊悚和阴谋等多种风格,讲述了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在卢浮宫调查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案的一系列经过。

在对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及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他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

小说面世之后,就广受读者欢迎,甚至还引发了诸多忠实粉前去卢浮宫一探究竟。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最后,还不得不引出丹·布朗本人出来澄清:说中涉及的历史组织、宗教仪式、建筑知识等都是他在大量的查阅真实资料后选用的,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推测纯属虚构。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会认为《达·芬奇密码》中的情节和证据太过真实,是因为他们评估证据的能力还不够。

我们总觉得,一旦有了证据,就能证明结果、找到真相。但是本书作者认为,证据可以源于很多方面,有些是可靠的,而有些未必。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指的就是人们通常会受到他人描述的影响,无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记忆,能够主动的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种情况,叫做虚假记忆综合症,是现代人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症状。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当你太过于沉浸在一件事情,或者那件事情对你的印象过于深刻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扭曲的记忆。被我们看成洪水猛兽的洗脑,就是这么来的。

个人的证据和证词通常都不可靠,当然我们也不是说,相关领域的专家言就是可靠的。有些时候专家们也存在某种倾向性,尤其是那些有团体、公司雇佣或提供研究项目资金的专家。

对我们个人而言,想要对某种观点所做的分析,就应当做到正确、无偏见的,而且要尽可能的全面。可靠的证据应该与其他相关证据保持一致,证据越充分,观点就越准确。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排除了虚假证据会导致记忆混乱之后,下一个让人类感官出现偏差问题的原因,就是知觉错误和感官错误。

人类的心智并不像一张白纸或者是照相机、摄像机那样,带有存储的功能。我们的大脑是会根据感官的传达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得到关于事物的信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放在思维知觉的范畴内并不适用,如果眼睛观察的事物本身就是扭曲的,那我们得到信息就一定是不对的,猴子捞月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人们总倾向于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实际上事件本身已远远超出我们可控制的范围。有时候连续一两次得到成功的体验,会让很多人出现对事物随机性认知的误解。

错误的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与别人比较时,高估自己的倾向;夸大自身优势和低估自身弱点的倾向,这些都是阻碍人们进行思考和了解真相的自我服务偏差。

当自我服务偏差出现在职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将会成功的功劳归于个人,失败的时候就将责任归结于外部原因。

同样的,在其让人做出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时,大多数人会立刻出来抱怨,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讲完了导致思维出现错误和偏差的个人因素,我们也来看看社会偏见带来的不合理信念。

大多数发生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都源于“非我即他”这个理念。

人们总是倾向于尊重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猜忌与自己存在差异的人,根本不会去甄别这些差异的成因,是因为种族?性别和宗教?还是政党、年龄和国籍。很大层面上都是简单的从众心理作祟。

《达·芬奇密码》:人生最大的骗局,就是“眼见为实”

偏差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最可怕的是,这种偏差的形成是我们自身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的。

想要找到一种更加直接的、更包容的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础,就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头脑中的旧观点,为到底应该把谁定义成“我们”,提出全新的、更加合理的定义。

此外,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即使面对那些起初坚信是错误的观点,也能保持多角度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08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