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读后感 你来人间一趟,总要看看太阳
1
最绚美的花总是开的最短暂
飞花随风飘逝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这是很多90后喜欢用的词句。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岁月并不那么静好,他们的现实也不够安稳。
前两年,很多人都在网络上传阅一篇年代有些久远的旧文——《卖米》,语句平实质朴,叙事异常冷静,却看哭了很多人,尤其是70一代。因为这平实的文字背后,有火一样的情感在炙烤。
作者是一位来自湖南醴陵山村的女孩,笔名飞花,原名张培祥。凭借自己的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她考取了北大的法学院,后来又读了法学研究生。这对一个农村的女孩来说,是很了解起的成就。同时,她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才女,著述颇丰,曾获北大首届原创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她创作的《大话红楼》更是在21世纪初风靡全国高校BBS(论坛)。
如果一直按照这样走下去,铁定文坛又将迎来一位张爱玲式的天才。
痛心的是,她没能走下去。生命在她24岁时就画上重重的休止符,她因罹患白血病而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妒英才。在她死后一年,她创作的《卖米》获得华语文学大奖,可惜,她没能亲手领到属于自己的奖牌。这篇被评为“可以入选语文教材”的时代佳作,成了她留给人世间最后的告白……
2
现实世界的农民
努力讨基本生活,都要耗尽全部力气
《卖米》之所以让人读后倍觉震撼甚至掩面而泣,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底层社会那道触目惊心的疮疤,也使人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现实的生存状态。
25年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国农村,远不如现今这么昌明;彼时的农民,更没现今的农民活得安逸洒脱。
那个时期,是对农民盘剥的最狠、压榨的最重、伤害最深的无力时期:
1.农资成本居高不下;
2.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作物却价贱到让人心惊肉痛;
3.还要应对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一年辛苦操劳下来,“脸朝黄土背朝天”,如果能盈亏平衡扯个温饱,那是烧高香积荫德。大多数时期,农民无论如何勤快地划算耕种,也总是要亏损。
如果把社会比作食物链,那么农民无疑就是食物链的最底端,谁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扯一块肉下来。
我也曾有亲身的经历,至今还记忆犹深。
90年代初,100斤的稻谷收购价也就二十五、六元,而当时一袋50公斤的化肥尿素,已经是80~90元了(进口的就超过100元了)。把千辛万苦收割回来的稻谷卖给乡里的粮站,可不是一件什么美事。农民必须得把谷子先晒干晾透了,而且还要没有杂质颗粒,还得忍受粮站的工作人员那种满脸的傲慢和刻薄的刁难,还得一袋袋给粮管所扛到谷仓里倾倒好。我仍记得到那时的仓库台阶高的吓人,看着都有点晕。卖稻谷的农民必须忍受着烈日,忍受着饥饿,廉价劣质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在台阶上上下下快速穿梭。他们干得认真很用心,不允许出任何细微的差错。可仍然会招来粮站人的阵阵毒骂与训斥!他们只能陪着笑脸道不是,尔后又更加仔细更加用心地继续扛谷袋……等一切忙碌完后,他们最终从粮站人手里领到的钱,也许只能够多买几袋进口的尿素而已。
每每面忆及此,幼小的心灵总会有强烈的不平衡。谷贱伤农、米贱伤农、豆贱伤农……,加上层层的压榨,农民尽管起早贪黑努力劳作,生活却越发落魄潦倒!
如果你经历过那个一切都很贵、只有农民的劳动最廉价的年代,你就能读明白《卖米》中母亲坚持的三分钱对于农民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也许正是这三分钱,对一家陷入困顿的农民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计的希望,即便这种希望是何等的稀缺和渺茫!
于是,他们会奋力地抗争,讨价还价!你可以说他们是典型的小农民,可是这是他们为了保存生存的最后一点尊严的唯一方式!
中国农民,用最艰辛的付出,用最深沉的守望,希冀换取基本的温饱和尊严。可是,这最基本的要求,几千来都无法实现。共和国诞生四五十年后,农民的境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需讳言他们依然赤贫,依然羸弱!他们依然是这个日新月异时代最可怜的群体!只要有任何生活或家庭的变故,就能将他们彻底地击倒!
这就是农民的现实生存状况!
从他们的身上,完全可以看懂中国。他们只是努力地生活,严峻的生活却让他们耗尽了所有的力量!
海子说:
你来人间一趟,总要看看太阳。
可是,他们当中,真正看见过太阳的又有多少呢?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