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朝圣人哈罗德失去儿子后和妻子莫琳过着忧郁的退休生活,直到接到奎妮的信。奎妮是他一生唯一的工作至退休的原酒厂的财务同事。这封信成了改变他灵魂和生活的导火索。
曾经帮助过他的奎妮癌症晚期。他觉得应该为奎妮做点什么,在给她回信找邮筒的途中,他遇到加油站的女孩,女孩告诉他你一定要有信念:不必仅依靠药物,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有太多东西我们不明白,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这个如同站在光中央的加油站女孩给了他决定徒步从英国的最西南南德文郡走到最东北贝里克郡的勇气和想法。因为他相信了信念大于理性,只要他右脚不停地迈到左脚前面,多走一天,奎妮就能多活一天。的确,他用事实证明了,(历时87天627英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医生无法取代的心力疗法(一个患癌症晚期的人在世上无任何牵挂时,走的会比较快)。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海云继梦法师的《非常心经》:“人的大脑是有欺骗性的,很多事情我们所想、我们所规划,最终事与愿违。”我们大部分时候跟着生命的轨迹走就行了,但有些事情的确需要我们坚守信念才可以与之相遇,比如宗教。你如果相信能够达到彼岸,并按照正确方法修就有可能此生到达。所以哈罗德相信只要他一天还在走,奎妮一天就会活着,他的坚定的信念最终也实现了延长奎妮的生命。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哈罗德很小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以后从未见过,父亲嗜酒,也没给过他父爱,所以哈罗德也不会爱妻子和儿子,更不善于沟通,基本都是靠意会和肢体语言。自从儿子戴维自杀后,哈罗德与莫琳过着同在屋檐下压抑如负山的生活,正如他所说,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两个人分床睡了,每天莫琳都会到戴维的房间,自言自语一番,也许这样能够安抚一下丧子之痛。
也许正是因为哈罗德的朝圣旅程,让两个人相互挂念起来,哈罗德每天到一地住宿前都要给莫琳报平安,但言辞很少就挂了。起初莫琳不相信她能徒步到贝里克郡,每次电话都劝他回来并嘲讽他。随着徒步进程的发展,莫琳开始牵挂起丈夫哈罗德,甚至有开车去看望,并把他接回来的想法,直到哈罗德成为了新闻焦点的“朝圣者”,莫琳坐着邻居雷克斯的车看望了哈罗德。
当更多人加入哈罗德的徒步之旅,他已经代表着一种精神,媒体报道也给哈罗德的朝圣之旅贴上了英格兰的精髓和英雄标签,莫琳为他高兴,也唤醒了他們一同为奎妮祈祷。一次朝圣之旅,好比人的一生之旅,哈罗德坚定地走着,好像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离开椅子。途中哈罗德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板、白领、徒步跟随者、流浪汉等等。途中的风景,公路,农田、森林、河流、旷野,还有走错了路之后重新返回踏上正确的目标之路,所有这些经历过的人与事其实都是过客和风景,有些刻骨铭心、有些融入生命,最终成长的是自己,寻找的是自己。那个能让你观照自己,找到自己的因因缘缘,应感恩。哈罗德回忆和莫琳的美好过去,回忆儿子戴维,回忆将要见到的奎妮,回忆加油站女孩跟他说的有关信念的话题。
这个朝圣之旅也可以说是哈罗德寻找自己的旅程,他学会了放手了以前认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比如钱、银行卡、手机之类的,他认为这场旅程谁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心理放下,哈罗德做到了。
每个顿悟者结缘的方式不同,哈罗德通过对徒步的信念,发现了精神的力量以及精神的地位。也许精神正是我们安居之所,是每个人都应思考、行动,并最终挖掘出来的宝藏。
对于依肉身而存的人类来说,信仰是人升华的分水岭。信仰如同发现了我们的肉身需要房子住,我们的精神也藉由信仰的萌发,开始了寻找居所之路。
比如人到一个城市出差或旅行,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栖身之地,这是为我们的肉身安排的,可精神居所不是我们的肉身啊,我们也应迫切的找个精神居所!
在这世上有很多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哈罗德一路上见到的每个陌生人既是独特的,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兴奋和无趣之所在。哈罗德孑然一身,在月光下,在风雨呼啸中,在睡袋里瑟瑟发抖的蜷缩中,在挣扎着寻找温暖的过程中,他忽然意识到有些东西是无法避免的:有他没他月色不会改变,冷风不会停息。身下这片土地依然会延伸出去,直至碰到海边。生命依然会结束,他迈步前行也好,原地颤抖也罢,在家也好,出门也罢,根本不会造成任何改变。当临近贝里克郡还有十六英里,哈罗德走不下去了,他认为自己错了,想放弃时,莫琳在电话另一头鼓励他,你可以的,继续走下去,奎妮还活着,她还在等你。这个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人旅程的心理诉求和真正意义,见与不见奎妮那只是个形式了。如同古人的雪夜访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见到人呢。
最后一段路最艰辛,哈罗德脑子里什么想法都没有了,看到的只是路。因为失去了温暖,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甚至他想不起温暖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路,他成了走路的机器,直奔贝里克郡。
哈罗德并不知道看到奎妮之后的结局该怎么办,他按下圣伯纳丁疗养院的门铃,由修女带到奎妮的床边,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面对躺在病床上的奎妮,他只是不断地说:“你好啊,你做得很棒。我妻子你还记得吗?她要我转达她最真挚的祝福。”连续几次你做的很棒,真的很棒。并向她诉说了他走了很久才到达这里。由于奎妮的舌头切除,导致不能说话,但她能听到哈罗德的声音。哈罗德只能这样在没有回答中与奎妮道别。奎妮转过头,哈罗德大惊,原来奎妮被肿瘤挤压得脸已变形,奎妮爱过、失去过,也曾触碰过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游戏过人生,终于有一天,都将关上门,把一切放下,临终前她没有恐惧,只是觉得累,她一切都准备好了,感觉到什么东西在脑海里像明亮的光闪耀出的炫烂花朵一样的绽放,越来越充满,就这样她平静的走了。哈罗德把见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告诉了莫琳,莫琳双手捧着哈罗德平静的、流着两行泪水的脸,他们找回了二十年前的感觉,哈罗德用二十年前的称呼“阿琳”叫着莫琳。她们一起回忆着第一次在舞会上相遇时的场景,不知所云的开怀大笑和悄悄话,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边,一轮又一轮的傻笑,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二十年前的情绪和画面,修复的夫妻之间因丧子而起的创伤,甚至解决了部分原生家庭课题。哈罗德通过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并去做了,没有想到结局会是什么。
我们现在有太多的家庭问题、情感问题需要解决,大部分都在逃避、无视、拖延、抱怨…如果能主动寻找一个适合的方法,迈出第一步,必将象山间的泉水那样经过一路曲折,却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虽然写了读后感,但我对作者包括主人公哈罗德有些不认同,这本小说主题立意并不高。主人公哈罗德在加油站遇到的那个女孩给他的一个提示,那个环节才是一个真正精彩精华的部分,才应该是这本书的主题,之后又冒出另一个主题莫琳才是哈罗德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把一个特别大的智慧和疗法淹没在构思的另一个主题里。加油站女孩的提示,并没有被他领悟,用得太低级了,最终他根本不知道那个加油站女孩跟他说的是什么。(当然这是作者的问题)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个加油站女孩告诉他的信念,结局也跟那个加油站女孩想要达到的那个结局完全两回事儿。
加油站女孩儿所说的这个方法实际上有十年了,(作者写书的时候应该就有了)也是最近十年新开发出来的治愈病人的一种方法,因为这个方法的前提就是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一体的,或者说是所有的灵魂都是一体的,不光是人类了,包括天人,包括人类。甚至包括动物,甚至包括地狱道的,甚至包括饿鬼道的,就是所有灵魂的,都是一体的,所以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可以使另外一个人受益的,所以就是说那个加油站的女孩儿告诉他的方法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方法,
曾经有一个医生,他亲身实验过,他到了一个养老院,类似疯人院的那样的一个地方。他去了以后,从头至尾他都没有跟任何一个病人接触过,他只是在办公室翻阅患者们的病例,然后一点一点非常认真的在看他们的病例。每当看一段病例的时候,他就在心里非常认真的在说:请原谅,我爱你,请离开我…
每一个人的病实际上在宗教看来,实际上都是业力,如果你没有什么恶业,如果是佛,那肯定就不得病,但如果有不好的业力,那就会有病,如果有更糟糕的业力,可能就浑身都是病。这些病如同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就要对成千上百的信息说对不起,我爱你,我欠你的,我一定会还,但是请你让我健康起来,请你离开我,这样说,慢慢的这个病人的这些不良的信息就会离他而去,这个人就会健康起来,这个是一个真实案例。实际上加油站女孩告诉他的也是这种方法。你一直坚定地,专注地想这个问题,那么你的朋友就会好起来的,但是他根本就没听懂这个女孩儿告诉他意思,所以他这一路上都有很多杂事,也有很多的杂念,比如给莫琳打电话,他在路上见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然后什么风雨、森林、阳光、山谷,媒体报道,不断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没有做到很专注,当然他也有小小的专注,毕竟他走了87天,627英里,他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疗养院看奎妮,他有专注的一部分,这部分专注的念力,使得奎妮生命延长了。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做到完完全全的专注,不跟莫琳打电话来往,也不跟周围的景致周围的人发生任何关系,也不跟周围的媒体发生任何关系,也不为阳光蓝天,风雨寒流,鲜花森林所打动,只是非常专注的全心全意地祈祷他的好朋友奎妮好起来,那么可能结局会更好,可能奎妮还真的能够完全康复,当然了,真正正确的信念不是简单让奎妮好起来,最正确的信念应该是说我的朋友奎妮是完全健康的,她没有病,她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她一切都是好的。他应该这样做才是最最正向的,这才是一个最最正向的一个信念,如果他能够保持着627英里87天一直是这样一个信念,结局会是一个奇迹,甚至能够使奎妮完全康复。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