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物质的烟云终会散去,长存心间的永远是真挚的情感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当一个人直面死亡的时候,他就再是从前那个囿于世事的他,转而变成一个思考人生的智者。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给自己的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书中虽然无处不在谈论死亡,却在这种哀伤之外,弥漫着生之感动。生活不是演戏,明白自己能够承受死亡之后,也就更能用心活好当下。
图书封面
这本书是一个老人和自己的学生讨论生活意义的课程合集。与众不同的是,老人是教授莫里.施瓦茨,他还是一个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命不过两年光景;而学生,则是十几年前已经毕业并且事业小有所成的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他们的课程持续了十四周,每一周都会探讨一个主题,而最后一课,则是老人的葬礼。
老人早就想好了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什么:“一个终身的教师”。这个老人手握不多的时日,未曾抱怨生命,反而更用心地去感受每一天。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听一听他这些面对死亡时独特的感悟。
正如莫里在书中所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说实话,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默默地躺了两年。这期间,书架上不断有新书涌入,也不断有书被我拿到书桌边。书与人的相遇或许都是有缘分的,当我终于拿起这本《相约星期二》时,我想,是时候听听这个老人语重心长说的话了。
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谈论的内容很宽泛,包括世界、金钱、爱、婚姻、原谅等十四个话题。有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强调,直到我们的老教授确信自己已经讲得透彻,他的学生已经明白,那就是爱。
诗人奥登说过,相爱或者死亡。莫里时常念叨这句话,离死亡越近,他反而越能感受爱的力量。一个老人的爱,超越了时空和自我。看到世界上正在受苦的人他会难过,为他们遭受的痛苦哭泣。莫里坚信幸福的婚姻能够给人们想要的心理安全,所以当米奇带着自己的妻子来见他时,莫里叮嘱他们要相信婚姻的重要性,家庭是每个人最坚强的后盾。
对于亲人、朋友,莫里总能用心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全心全意地付出,完全投入地去感受每一种情感。如果有时自己深感痛苦,那就及时地跳脱出来,再看看其他美好的事情。
物质的烟云终会散去,长存心间的永远是真挚的情感。老人莫里一次次善意地提醒自己的学生,提醒每一个匆忙赶路的人,别忘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只有爱能穿越生死,追求过多的物质只会影响对生命的感悟。
说回来,为什么人们对于财富、地位有这么多执念呢?莫里认为,这是文化带给人们的桎梏,当别人不断重复这些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你也就开始相信自己真的需要那些来证明自己,真的相信那些外在的条件异常重要。逃避显然无法解决问题,莫里的办法是尽量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左右,而是想清楚自己的需要。
这并不是让人们变得更“佛”,也不是懒散的借口。我想,莫里的本意是,不想让人在临终前有太多遗憾。只有退后一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自觉,才不会人云亦云,到最后发现所得并非所愿。
有一次,他们谈论到完美的一天应该什么样子,在莫里看来,有可口的一日三餐,有三五好友聊天,能自如地跳舞,能悠闲地散步,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天,实则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美好。这句话,你我说出来,都不会激起任何人思想的涟漪,可是莫里不一样,他每天都看到自己更加衰老的身体,他患的是神经系统疾病,身体会一步步不受控制,直到无法呼吸。他每天都和死亡打照面,不知道哪天会永远离开,所以,他对于生活的体悟,会更让人信服。
每个平凡的一天,都是不能再重复来过的一天,更是独一无二的一天,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
这本书语言平实,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直达内心的力量。人们总是很想知道,临近死亡的时候,别人在想什么,自己又会想什么。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的。他就像时下盛行的鸡汤文一样,带领每个人在深夜里反思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究竟什么才是值得珍惜的。
可他却不曾盲目地让人去热爱,他只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人生值得你去用心体验,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是生命馈赠的礼物。
就像余秋雨在序中所说,即便大家都接受了他的课程,但是,“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讲了一辈子课,最后一课有关人生。”
亲爱的朋友,你会在这堂课中,想到什么呢?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duhougan/138017.html